此时的秦穆公已经得知消息,说是重耳等人已经离开郑国,前往楚国避难。
秦穆公道:“重耳在楚国,此乃天助我也。
因为楚国和秦国是盟友,两国从齐襄公立国之后,一直关系融洽,秦国和楚国边境没有发生过一次战事。
后来两国还在抵制齐桓公的事情上一起合作过,我们应该立即派人前去楚国,向楚成王要人,然后护送重耳回国继位”。
于是秦穆公立即派公孙枝带着重金厚礼前去楚国,公孙枝见到楚成王送上礼物,希望楚成王性格行个方便,让秦国把重耳带走,由秦国人护送他回国夺位。
公孙枝说罢递上秦穆公的国书,楚成王打开书信,只见上面写着。
敬呈楚王陛下:
久未通函,然念及楚秦之好,情谊深厚,虽山川远隔,亦未能稍减。今修书一封,盼陛下拨冗一阅。
近日,晋国局势混乱,令我深感忧虑。晋怀公忘恩负义,抛弃我之爱女嬴氏,又背弃秦晋之盟,其无道之行径,实乃令人发指。
此等背信弃义之举,若不加以惩戒,恐天下诸侯寒心,礼崩乐坏,亦有损我秦国之威望。
幸有公子重耳,贤德之名远扬。其虽历经磨难,流亡于诸国,然始终心怀壮志,不失仁人君子之风。
吾以为,若能助其归国继位,必能重振晋国朝纲,使晋国重回正道,亦能使秦晋之盟得以延续,以铲除姬圉之无道。
今闻公子重耳正客居于贵国,嬴任好恳请楚王看在楚秦两国多年友好的份上,将公子重耳交由秦国。
秦国愿倾尽全力,助公子重耳归国,成就大业。待重耳即位,秦国与楚国,加上新晋国,三国携手,共襄盛举,必能开创一番新局面,保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望楚王斟酌此事,给小弟嬴任好一个机会,翘首以盼楚王佳音。
嬴任好敬上。
楚成王看完书信,并不急于给公孙枝答复,他告诉公孙枝,此事事大,我需要和朝臣以及重耳商议,烦请公孙大夫先行到馆驿休息,等候佳音。
公孙枝赶忙拜谢,然后下殿离去。
楚成王立即找来文武群臣朝议,楚成王将秦穆公书信宣读给群臣听,然后询问意见。
成得臣立即站出来阻止道:“大王既然不听微臣谏言,杀了重耳等人,如今更不能把重耳等人交给秦国。
我们既然要拥立重耳,让他感恩戴德,我们楚国何不派兵护送重耳回国,这样我们楚国和晋国就是盟友了,何必把这个功劳给了秦国”。
楚成王好像故意和成得臣作对一样,他摇头并不认可成得臣的想法。
楚成王道:“楚国和秦国世代友好,现在秦穆公想护送重耳回国,他是有原因的。
第一,晋怀公抛弃怀嬴,秦穆公的女儿被抛弃,这对秦国人是耻辱。
第二,他们护送重耳回国,想要秦晋结盟,我们又和秦晋关系良好,这对未来楚国有利”。
如果我们不让秦国把重耳带走,势必得罪秦国,今后楚国就会在西线增加一个强劲对手。
再说了,重耳和秦穆公能不能打败晋怀公还是一回事,不管能不能赢,秦晋都会爆发冲突,因为他们是邻居,早晚要血拼,我们两个都不得罪,将来才能左右逢源。
于是楚成王答应秦国护送重耳回国,楚成王找到重耳,告诉他,秦穆公愿意帮助你回国继位。
重耳心中大喜,但是不动声色假意对楚成王说:“我已是流亡之人,早已经把性命交给大王,我不能忘记楚国的恩情,前去秦国。”
楚成王听闻心中很是满意,然后道:“楚国与晋国相隔太远,公子如果想回晋国继位,这中间要经过许多国家。
而秦国与晋国接壤,天亮出发,日落就到了。而且秦君素以贤德闻名,现在又和晋君姬圉不和,这是上天给予公子的好机会!公子还是去秦国吧!”
重耳这才拜谢楚成王,答应跟着公孙枝返秦国。楚成王临行前,又赠送了给重耳许多车马、金银、布帛。
公元前636年二月,重耳跟着公孙枝来到秦国都城雍城。
秦穆公听到重耳来到的消息,喜形于色,于是亲自到郊外迎接,把重耳等人请入公馆,以隆重的礼节招待重耳。
宴席之上,秦穆公先是以招待国君之礼向重耳敬酒,赵衰在一旁立即让重耳稽首拜谢。
因为有了之前和晋惠公,晋怀公父子两人打交道的教训,所以这次秦穆公比较谨慎,他需要观察和考验重耳等人的品行,不能再扶植一个白眼狼回去。
于是秦穆公准备吟唱诗歌,来考验重耳是不是像流传的那样贤德,便在宴席之上,吟唱了诗经.小雅的《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如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诗歌其中含义就是,远方诸侯去朝见周天子,周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秦穆公想借此表达对重耳回国即位的期待,暗示会给予重耳支持,如同天子赏赐诸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