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茶香漫野连丝路 情谊传薪跨山海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总带着一股清冽的暖意。它穿过学院教学楼的玻璃窗,落在苏瑶案头的茶叶种植手册上,那些标注着“肯尼亚茶区病虫害防治要点”的字迹,在阳光下仿佛沾着茶香;它漫过田间的灌溉渠,把清水映得透亮,渠边的薄荷和罗勒舒展着叶片,散发出淡淡的驱虫香气;它还洒在示范园新修的“农产品展销厅”里,厅内陈列的玉米、咖啡、茶叶,每一样都带着丰收的分量,也藏着跨越国界的故事。
李渊刚走进展销厅,就看到卡玛尔正拿着一包茶叶,给几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客商介绍:“这是肯尼亚茶区的新茶,用李专家和苏专家教的方法种的,没有农药,口感特别醇厚!”客商们接过茶叶,凑近鼻尖轻嗅,脸上立刻露出惊喜的表情。李渊笑着走上前,递过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您尝尝,这是今年的头春茶,泡三分钟口感最好,能品出淡淡的兰花香。”
客商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眼中满是赞叹:“好茶!比我们之前进口的茶叶口感更鲜爽,我们想订五百斤,不知道能不能按时交货?”李渊转头看向身后的李阳,他正拿着平板电脑记录订单信息:“没问题,肯尼亚茶区的农户们已经准备好了,下周就能通过冷链物流发货,保证新鲜。”
这是示范园第一次举办“中非农产品展销会”,邀请了来自非洲各国的客商和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目的就是帮农户们打通销售渠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苏瑶从展厅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订单册:“刚才埃塞俄比亚的客商订了三百斤咖啡,还有江南的商会想长期合作,收购咱们的‘友谊米’。”
李渊接过订单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满是欣慰。五年前刚到这片土地时,他从未想过,这里能从一片贫瘠的荒地,变成如今的“丰收宝地”——从改良盐碱地让玉米扎根,到教农户种咖啡、制茶,再到建展销厅打通销路,每一步都浸透着心血,也藏着无数个与农户们并肩奋斗的日夜。
“对了,肯尼亚茶区的卡鲁刚才发来消息,说他们想建一个茶叶加工厂,让农户们自己炒茶、包装,提高附加值。”苏瑶坐在展厅的休息区,给李渊倒了杯热茶,“他还问咱们能不能派技术员过去指导,我已经答应了,准备让李阳带着两名学院毕业生去。”
李渊看向不远处的李阳,他正忙着给客商介绍咖啡的烘焙工艺,动作熟练,语气专业——这几年跟着他们在田间奔波,李阳早已从一个懵懂的学生,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好,让李阳去历练历练,他现在对茶叶加工很有研究,正好能帮上忙。”
话音刚落,展厅门口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只见姆瓦纳维纳扛着一袋玉米,身后跟着几名坦桑尼亚的农户,脸上满是笑容:“李专家,苏专家,我们的玉米丰收了!特意带了些来展销会,想让大家尝尝咱们的‘友谊米’!”
苏瑶立刻起身,接过玉米袋,打开袋子,金黄的玉米粒滚落出来,颗粒饱满:“太好了!咱们的‘友谊米’不仅能煮粥,还能做米饭、年糕,我这就让厨房煮一锅,让大家尝尝。”农户们听到这话,纷纷欢呼起来,展厅里瞬间热闹起来。
展销会持续了三天,订单量远超预期。肯尼亚的茶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坦桑尼亚的玉米,还有示范园培育的向日葵种子,每一样都成了抢手货。最后一天傍晚,李渊和苏瑶站在展厅门口,送走来往的客商,看着农户们拿着订单满脸笑容的样子,心中满是感慨。
“没想到能这么成功,”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以前总担心农户们种出好东西卖不出去,现在有了展销会,再也不用愁了。”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展销会办得更大,邀请更多的客商,让非洲的农产品走进更多国家,也让中国的好技术、好品种在这里扎更深的根。”
一周后,李阳带着两名学院毕业生,踏上了前往肯尼亚茶区的路。出发前,苏瑶给他装了满满一箱子技术资料,还有几包薄荷种子:“到了那边,记得教农户们在茶园边种薄荷,既能驱虫,又能增加收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李阳点点头,接过箱子,眼神坚定:“妈,您放心,我一定帮卡鲁把加工厂建好,教农户们做好茶叶。”
李阳离开后,李渊和苏瑶也没闲着。他们接到了来自乌干达农业部的邀请,去当地指导水稻种植。乌干达的气候和土壤与非洲其他地区不同,雨季漫长,土壤偏酸性,水稻很容易生病。李渊和苏瑶提前做了准备,带了改良后的水稻种子和土壤调节剂,还特意邀请了苏然一起前往——她在江南种水稻经验丰富,能提供更多的本土化建议。
到达乌干达的第一天,他们就跟着当地农业部的官员,去了周边的村庄。村里的农户们听说中国专家来了,纷纷围了上来,手里拿着枯萎的水稻苗,脸上满是焦急:“专家,您快看看,我们的水稻怎么总是发黄,结不出穗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