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狼藉的废墟旁,几乎都站着一个眼神明亮、带着探索光芒的孩子,旁边往往还散落着螺丝刀、钳子、甚至菜刀等作案工具。
每一张照片都附带着简短的文字:
“飞哥朵朵看过来!这是我五岁杰作,我爸的瑞士军表,至今没找到那颗关键宝石轴承…(附:当年跪搓衣板的照片)”
“朵朵小女神!我小时候拆风扇比你猛!直接让全家熬过了没风扇的一个月!我妈的鸡毛掸子都打断两根!(骄傲脸)”
“飞哥!感谢视频!让我爸翻出了这张老照片,他第一次没骂我当年拆了他收音机,反而说‘你小子手是欠,但好像有点歪才’!泪目!”
“看到视频哭成狗!这就是我的童年啊!虽然挨了不少打,但现在是个快乐的机械工程师!感谢当年老妈手下留情没真把我腿打折!”
“求问朵朵妹妹,电视机后盖哪个位置下锤子效果最好?在线等,挺急的!(不是)”
……
牛飞和老王他们,一张张地翻看着。工作室里很安静,只剩下鼠标点击和偶尔压抑的吸气声。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跨越数十年时光的影像,带着不同家庭的故事、不同的“竹笋炒肉”记忆,却拥有着同一种内核,对世界运转方式那纯粹而炽热的好奇。
“老王,”牛飞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指着屏幕上一条滚动播放网友照片的窗口。成千上万张稚嫩的脸庞和他们的拆解现场在屏幕上缓缓流淌,像一条由无数星光汇聚而成的、温暖而奔腾的河流,
“你看,像不像一条路?”
老王凑近屏幕,看着那些带着油污的小手、明亮的眼睛、狼藉的战场和背后隐藏的鸡毛掸子影子。照片里的人,有的穿着六七十年代的粗布衣,有的套着九十年代的喇叭裤运动服,有的则是近年的童装。
背景各异,但眼神里的光如出一辙。它们汇聚在一起,从模糊泛黄的过去,一直延伸到像素清晰的当下。
“像,”老王重重点头,眼眶有点发热,声音低沉而肯定,“一条…星光大道。妈的,这帮‘破坏分子’!”
这条由无数童年罪证铺就的星光大道,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比视频本身更宏大、更动人的故事:那些敢于用螺丝刀和好奇心撬开世界一角的孩子,终将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照亮时代的光。
每一颗螺丝的掉落,每一次竹笋炒肉的痛楚,都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
时间匆匆过去,现实中的传统媒体们也迅速跟进。
秦省的报纸刊登了评论文章《“竹笋炒肉”上热搜,折射教育理念代际变迁》。
有早间新闻节目则邀请教育学者和资深老教师,在演播室里就“好奇心与规矩的边界”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
那个简陋的飞牛工作室电话,一度被各路媒体打爆,寻求采访。当然,大部分都让老王去处理了。同时也谨慎地接受了几家以深度报道著称的媒体的采访请求。
巨大的社会热议现象终于引发了官媒的下场。
央视《实话实说》邀请教育专家讨论“拆家是否等于创造力”,朵朵的表演成典型案例; 少数家长质疑:“鼓励拆家会不会误导孩子?”立刻就有反驳:“重点不是破坏,是像视频里那样把好奇心转化为建设力”
央视《焦点访谈》专题讨论:学者将“拆解精神”关联到钱学森之问,镜头特意定格在朵朵沾机油的小手与科学家操作精密仪器的交叠画面上。
工人日报头版标题:《从鸡毛掸子到国之重器:华夏工匠的暴力美学启蒙》
等等等等
……
时间慢慢流逝,然而这次引发的热议并没有快速沉寂,经过现实中的媒体们的报道和正面引导。当网友开始议论起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景出现后的升华部分时,又产生了一波宏大叙事引发的集体共鸣:
“从童年破坏欲到成年创造力”的成长升华。
”当交响乐响起的瞬间,我鸡皮疙瘩从被鸡毛掸子抽过的屁股蛋蔓延到天灵盖!流水线工人和战斗机飞行员镜头交替时,突然明白当年拆坏十台收音机的意义。央妈应该把这个片段剪进《大国工匠》宣传片!(泪奔)
“这剪辑把我看燃了,原来我的拧螺丝也是重组世界!”
有网友感慨:“导演太会拍了!拆玩具的手和组装火箭的手原来是同一双”
“建筑工人的安全帽变成手术室无影灯那个转场绝了!这不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人本身吗?我们打螺丝时总觉得憋屈,看完突然觉得手里的扳手在重组宇宙(点烟.jpg)”
“课堂上老师转身写板书时,粉笔灰和木工坊刨花的蒙太奇,是对华夏教育最温柔的耳光!当年我妈说'再拆东西送你去见杨永信',要是她能看见这个医生拿手术刀像孩子拿螺丝刀的镜头...(省略三千字长评)”
“80年代生人哭到隐形眼镜移位!镜头扫过南海守礁官兵结痂的手指,和我小时候拆四驱车磨破的指尖重叠了,原来每个男人都是先拆家,再拆命运的螺丝啊(配图:自己生锈的童年螺丝刀与军舰模型)”
针对边疆军人、飞行员等画面,评论区涌现大量致敬:“致敬守护者!拆解精神成了守护国家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