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视频在网络上爆火后,牛飞和工作室这几天就一直处于忙碌之中。各路记者、媒体人蜂拥而至,将这座原本安静的老宅围得水泄不通。
“牛先生,请问您是如何掌握如此精湛的传统工艺的?“
“您的作品与出土文物相似度惊人,是否有专家指导?“
“有传言说您使用了高科技辅助工具,能否回应一下?“
问题如潮水般向牛飞涌来。老王则马上一副负责人的样子熟练地挡在牛飞前面,圆润的脸上堆满职业笑容:“各位媒体朋友,请大家有序提问...“
牛飞机械地回答着问题,思绪却飘回了刚从沙漠中回来的那个下午。那时的他只是想做出一把像样的木剑,试试大D的功能。而现在,他站在聚光灯下,成了所谓的“非遗传承人“、“青年匠人代表“,甚至有人称他为“新时代的鲁班“。
“我有这么厉害吗?”
即使有一些准备,牛飞还是陷入了一些迷茫。“不就是做了两把剑,拍了个视频吗?”
“牛先生?牛先生?“一个女记者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您能现场演示一下雕刻技法吗?“
老王立刻接过话头:“这个嘛,我们下次发布会会安排...“
“可以。“牛飞突然说道,不顾老王惊讶的眼神,径直走向工作台。他拿起一块准备好的木料和刻刀,在镜头前安静地雕刻起来。大D在视野中投射出精确的纹路线条,他的手则稳如磐石,每一刀都恰到好处。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刻刀与木料摩擦的沙沙声。牛飞沉浸在这种久违的专注中,仿佛又回到了无人打扰的工坊时光。一会之后,一个精美的云雷纹饰呈现在众人面前。
记者们发出惊叹,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老王趁机宣布采访结束,半推半送地将媒体请出了院子。
“我的小祖宗诶,“关上门,老王擦着汗抱怨,“你这突然来这么一出,我差点没接住。“
牛飞没有回答,只是盯着手中的木雕出神。这两天的喧嚣让他感到一阵不真实。那些赞美、那些头衔,真的是给他的吗?如果没有大D的帮助,他可能还在为一把歪歪扭扭的木剑发愁。
“明天《匠心》杂志的专访,后天电视台的纪录片拍摄...“老王翻着日程表,突然发现牛飞根本没在听,“喂,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老王,“牛飞抬起头,“尽量退掉吧,都由你出面处理,实在推不掉或者你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再让我参与吧。“
“什么?“老王瞪大眼睛,“你知道费了多大心思才争取到现在的场面吗?这些可都是重要机会啊?“
“我需要静一静。“牛飞的语气不容置疑,“这种感觉有点不太对劲。我必须停下来!“
老王张了张嘴,看到牛飞眼中的坚决,最终叹了口气:“行吧,你是老板,听你的!我去协调。不过之后有几个采访可不能推,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
老王离开后,牛飞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走到院子里的榆树和银杏旁,手指抚过粗糙的树皮。这两棵树已经很多年了,如今亭亭如盖。树荫下的桌上还留着记者留下的茶杯,他随手收拾干净。
进入工坊,牛飞环顾四周。这些天忙于应付媒体,有些工具上都落了一层薄灰。
他拿起常用的刨子,木柄被手掌磨得发亮的地方也不免蒙尘。大D在视野中显示出这把刨子的数据:总长28cm,刀片角度41度,刀片有轻微损伤,需要磨一磨。
“大D,关闭所有辅助功能。“牛飞突然说。
“确认关闭。“大D的声音在脑中响起。
牛飞深吸一口气,拿起一块普通的松木,决定完全依靠自己的手感做一个小物件。没有大D的辅助线,没有精确的测量,只有他与木材之间最原始的对话。
起初,他有点无从下手。习惯了完美辅助后,突然回归“裸装“状态让他有点陌生且笨拙。刻刀偏离了预想的轨迹,刨子的控制也不如以往精准。但渐渐地,肌肉记忆开始苏醒,多年的手工爱好,两年多矿工和治沙队员生涯磨练出的耐力和控制力重新接管了身体。
三个小时后,一个略显粗糙的木雕小飞机出现在工作台上。他抚摸着木飞机光滑起伏的背部,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才是我。“牛飞轻声说。
接下来的三天,牛飞完全沉浸在手工的世界里。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一头扎进工坊。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用来练习最基础的木工技巧。锯直线、刨平面、凿方孔。没有炫技,没有取悦观众的表演,只有最纯粹的技艺磨练。
大D大部分时间保持静默,只在牛飞明确询问时才提供最基础的信息。这种“半离线“状态让牛飞找回了当初在沙漠中刚获得AI时的探索感。
工具终究是工具,人才是主导者。
某天傍晚,牛飞正在打磨一组传统榫卯样件,房门突然被敲响。他以为是老王又来谈工作,开门却看到大哥牛榆站在门外,手里拎着两个鼓鼓的塑料袋。
“听说你都接近闭关状态了?“牛榆笑着举起袋子,“给你带了些吃的。“
塑料袋里是热腾腾的横山羊肉和几个白吉馍,香气瞬间勾起了牛飞的食欲。兄弟俩坐在银杏树下的桌旁,就着夕阳大快朵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