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的邮件发送成功提示像一滴水落进热油锅,瞬间激起办公室里一阵小小的骚动。
“发出去了!”小陈把头凑过来,盯着那封写给柏林设计事务所的英文邮件,“Subject: Glass with a Story — Let’s Co-Create Something Real.”
“你这标题起得跟咖啡馆招牌似的。”尤哈笑着摇头,顺手把刚打印出来的参展名单拍在桌上,“不过挺顺口,听着不像推销,倒像请人吃饭。”
阿米尔推了推眼镜,目光还停在邮件末尾的附件上——那份被他们称为“国际合作包”的PDF,整整三十二页,图文并茂,中英双语,连玻璃蚀刻时的激光波长都标得清清楚楚。“我觉得他们要是真打开看了,至少会记住我们做事的方式。”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轻轻合上笔记本电脑,像收起一张刚投出的船票。他知道,这封邮件只是开始,真正的搜寻,才刚刚启航。
“走吧,”他站起身,拎起背包,“网上的路走一遍,现实的展台也得站上去。”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但人已经走了一半。剩下的人正忙着把“国际合作包”批量打印、装袋,每一份都附上一小块样品玻璃——透明、无瑕,边缘打磨得温润如玉,阳光一照,能映出彩虹的弧线。
第二天一早,深圳会展中心的建材展入口处,人流如织。各国口音混杂在广播声里,高跟鞋与工装靴在地砖上踩出不同的节奏。刘好仃一行人站在展位前,看着工作人员把那块写着“Smart Glass, Made with Care”的展板扶正。
“咱们这摊儿,”尤哈环顾四周,低声说,“比隔壁卖防火门的还素净。”
“素净好,”小陈调整着展台上的玻璃样品,“咱们又不是卖保险的,不需要锣鼓喧天。咱们是做艺术品的,得让人愿意凑近看。”
阿米尔已经打开了平板,调出“国际合作包”的电子版,准备随时投屏讲解。他特意把黎曼猜想项目的全过程视频设为自动循环播放——镜头里,刘好仃戴着老花镜,一毫米一毫米地校准蚀刻参数,手指稳得像焊在支架上。
不到半小时,第一位驻足的外国人出现了。
金发,西装,手里拎着黑色公文包,胸前挂着“Dubai Future Materials”的参展证。他盯着视频看了足足三分钟,才抬头问:“这是你们做的?”
“我们厂做的。”刘好仃接过话,英语不算流利,但字字清晰,“客户要刻数学公式,我们就想办法做到。”
对方点点头,掏出名片:“我叫纳赛尔,在阿联酋做绿色建筑采购。你们的自清洁玻璃……参数能发我一份吗?”
“当然。”阿米尔立刻递上装着“国际合作包”的文件袋,又补了一句,“里面有中英文技术文档,还有国际认证对照表。”
纳赛尔翻了两页,眉毛微微扬起:“你们连欧盟CE和美国ASTM的对比都做了?”
“做了。”刘好仃笑了笑,“我们不怕别人问,就怕别人不问。”
纳赛尔收下资料,留下联系方式,临走前回头说了句:“你们不像工厂,像研发团队。”
尤哈等他走远了才小声嘀咕:“这话要是让厂里老师傅听见,非说他没见过凌晨四点的钢化炉不可。”
但没人笑太久。因为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展台前的人流始终没断。有人冲着“黎曼猜想”来的,有人被玻璃的光影效果吸引,更多人是看了样品后,直接问:“你们能定制吗?”
“能。”刘好仃的回答始终如一,“只要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我们都愿意试。”
中午吃饭时,小陈翻着手机里的联系人列表,眼睛发亮:“今天加了二十七个潜在合作方的微信或LinkedIn,其中八个明确表达了合作兴趣。”
“那个迪拜的纳赛尔,”阿米尔补充,“他还转发了我们的视频到公司内部群。”
“挺好。”刘好仃咬了口三明治,“但别急着高兴。这些人现在感兴趣,是因为新鲜。我们要让他们记住,是因为靠谱。”
尤哈忽然抬头:“哎,你们还记得昨天网上搜到的那家欧洲设计事务所吗?叫什么……‘Light & Form’?”
“记得。”小陈点头,“德国的,专做光影建筑,作品上过《ArchDaily》。”
“我刚在展会上看见他们的人了!”尤哈一拍桌子,“就在B区,展位做得特别极简,全是玻璃装置艺术。”
刘好仃立刻放下三明治:“拍照片了吗?”
“拍了!”尤哈翻出照片,“虽然没聊上,但他们展台放的项目案例……跟咱们的技术匹配度超高。有一栋办公楼,外墙要用能随时间变色的玻璃,咱们的电控调光技术完全能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