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光标从“潜在需求预判”那一栏移开,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空格。屏幕上的表格安静地躺着,十家客户的名字整齐排列,像一队等待检阅的新兵。他没急着往下走,而是点了杯茶,热水冲进玻璃杯时发出轻微的“咕嘟”声。
王姐的消息这时候跳出来:“第一批五个电话约好了明天上午。”
老陈紧跟着回:“系统备注功能今晚更新,明早可用。”
他一条条看完,轻轻嗯了一声,像是回应谁,又像是自言自语。然后打开共享文档,把成长档案模板上传,加了一句说明:“先试两周,每周五汇总一次反馈。”
第二天一早,三人照例在工位碰头。王姐手里捏着一支荧光笔,正对着客户名单划重点。“这家五金店老板上次靠咱们的数据申请到了电费优惠,朋友圈都发了截图,我觉得可以优先跟进。”她说,“他现在问的是弧形玻璃的承重标准,明显不是随便问问。”
老陈点头,“我已经让技术组把他的历史咨询打上标签,下次登录系统会自动弹出过往记录摘要。”
“这就对了。”刘好仃接过话,“人记不住那么多事,但机器能。咱们不图快,就图个‘记得住’。”
王姐笑起来,“您这意思,是要给客户建个成长日记?”
“差不多。”他说,“有人连着打卡三十天,问题越问越深,还推荐朋友来问——这种客户不是运气,是信任一点点攒出来的。咱得知道人家走到哪一步了,别总从头开始介绍。”
三人很快敲定首批建档客户名单:五家高活跃度老户,外加两家已转介绍、三家提问频率显着上升的中频客户。刘好仃在模板里加了三栏标记——使用频次、问题深度、转介绍行为,每项按1到5打分,满三分以上的自动列入重点跟踪池。
“分数不是硬杠杠。”他提醒,“比如那个小餐馆老板,打卡还差两天满三十次,但他每次提问都带着实际施工场景,这种就得提前关注。”
王姐边听边改文档,顺手把“纪念牌发放提醒”和“成长档案启动通知”合并成一条推送文案:“感谢您持续关注我们的服务,为更好支持您的使用体验,我们已为您建立专属服务记录,请查收。”
“挺暖的。”老陈看了一眼,“不像冷冰冰的系统消息。”
“本来也不是系统的事。”刘好仃说,“是人在做事。”
分工很快落定。王姐负责五家新触达客户的轻量级沟通,主打一个“主动递话头”:不推销,不催单,只问一句“最近用得顺手吗?有没有碰到啥新问题?”
老陈则带队优化系统后台,确保每位进入重点池的客户,后续咨询都能被快速识别并分配固定对接人。
“咱们现在像个小门诊。”王姐开玩笑,“以前是来一个看一个,现在要分慢性病管理、复诊跟踪、还有健康宣教。”
“那你就是主治医师。”老陈接茬,“我顶多算药房值班的。”
刘好仃听着笑了,“那我就是挂号窗口兼分诊台,哪儿缺人往哪儿补。”
气氛轻松,但节奏一点没松。上午十点刚过,第一条反馈就来了。王姐打通第一个电话,对方是个做社区便利店装修的小老板,听完介绍愣了几秒,反问:“你们怎么知道我最近在琢磨防雾玻璃?”
“猜的。”王姐笑着回,“不过既然您提了,我们还真整理了一份常见型号对比表,要不要发您看看?”
挂了电话她立刻记下:“客户表示意外但欢迎,愿意接收资料,后续可能询价。”
刘好仃看了眼记录,点点头,“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推销,但没人讨厌被理解。”
中午饭是盒饭,三人蹲在工位旁吃。老陈咬了口青菜,“我刚巡了一圈系统日志,今天新增七条带‘成长档案’标签的交互,全部完成闭环响应。”
“有个客户问能不能把打卡数据导出做成PDF,说是物业验收要用。”王姐补充,“我让他稍等,咱们下午就把模板做个样稿。”
“行。”刘好仃擦了擦嘴,“顺便加个二维码,扫一下能验证真伪。既方便客户,也防造假。”
吃完饭没歇多久,系统提示音接连响起。两名已建档客户主动提交了使用案例:一个是奶茶店店主,用节能数据成功申请了商场租金减免;另一个是小型加工厂负责人,凭借连续打卡记录,在银行贷款审核中加分通过。
“这不是我们在讲故事。”王姐看着屏幕,“是客户帮我们讲。”
“更难得的是,他们愿意讲。”老陈说,“说明觉得这事靠谱。”
刘好仃没说话,默默把两个案例收入素材库,并在文档里新增一栏:“客户真实应用场景”。他想了想,在下面列了三条:
- 用于商业谈判辅助证明
- 作为公共事务申报材料
- 被同行索要参考
“以后别光盯着转化率。”他对两人说,“多看看这些‘**型成果’。客户拿它去办事,才是真的认这个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