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光标刚跳完一次刷新,刘好仃就听见系统提示音“叮”地响了一声。任务看板右上角的三个状态栏同时变动:A类“补丁测试中”,B类“编码完成待联调”,C类还是灰着,写着“接口申请处理中”。
他没急着点开看细节,而是先把昨天那份改进计划文档重新调了出来。标题还在,内容也完整,页脚那句“改进不是修坑,是给路装感应器”还静静地躺着。他盯着看了两秒,顺手把文档复制了一份,改名为《1665_实施追踪版》,拖进了共享目录的主文件夹。
早上七点四十分,厂里大多数人还没到岗,但协作群的消息已经冒出了几条。A类任务负责人回了个“收到”,附带一张测试环境截图;B类前端开发留了言:“滑动速率模块逻辑已搭好,等后端数据格式确认。”只有C类那边静悄悄的。
刘好仃点了根笔,在便签纸上画了个圈,写了个“C-卡口”。他知道这事不能干等,后台权限审批流程一向慢,尤其涉及客户行为数据这种敏感接口。他打开内部通讯工具,搜出技术组负责接口对接的名字,发了条消息:“客户稳定性模型试跑要用五家样本,路径在文档V2附录,今天能优先开吗?”
对方头像还是灰的。
他也不催,转头切回工单监控界面。刚上线的自动扫描机制已经开始跑首轮日志,关键词触发记录一条条往上滚。他眯眼扫了几行,发现“免费设计服务”被标红了两次——一次是客服主动提及自家福利,另一次是客户问能不能送张设计图当纪念。
弹窗都弹了。
他嘴角一抽,心想这哪是预警,这是瞎报。原方案只设了关键词匹配,没考虑语境,结果好人好事也被当成敌情处理。
他立刻点进文档,在A类措施下方加了条评论:“‘免费设计’类词组需增加上下文判定,仅当连续出现两次且伴随页面跳转动作时才触发预警。”又私信发给执行人:“先加个临时规则,别让用户以为我们疯了。”
做完这些,他喝了口茶。杯子还是昨天那个,凉得彻底,但他喝得顺畅,像是嘴里自带加热功能。
八点半刚过,技术组那边终于回了消息:“权限开了,限定读取近九十天非敏感字段,试跑名单你发我。”
刘好仃回了个“好”,顺手把五家稳定客户的编号贴进群聊,标注“仅用于模型验证,不作他用”。不到十分钟,C类状态从灰色变成了蓝色:“数据接入成功,试跑启动”。
他松了口气,正准备切回去看看B类联调进展,协作群里突然跳出一条新消息:
“B模块移动端测试帧率不稳定,部分机型滑动过快时判定失效,建议重构监听逻辑。”
他皱眉,点开附件里的测试报告。果然,某些安卓机在快速滑动时,系统采样频率跟不上手势速度,导致“滑动速率识别”模块误判为普通浏览,弹窗压根没出来。
这不是小问题。如果只在高端机上跑得好,那等于把一半用户拒之门外。
他立刻发起一个临时会议链接,拉上前端和性能测试两人,语音接通后直接说:“能不能先做个轻量版?不用高精度采样,加个页面加载完成标志做双重校验,先保基本功能。”
对面沉默两秒,前端说:“可以,但得降一点灵敏度。”
“没问题,”刘好仃答得干脆,“宁可慢半拍,也不能漏一单。先上线再优化,别卡在完美主义里。”
会议结束,他看到对方马上更新了任务进度:“轻量版逻辑调整中,预计下午三点提交灰度包。”
他把这条也记在便签上,旁边打了个勾。
时间一点点推着事情走。中午饭点前,A类补丁完成了三轮压力测试,误报率明显下降;C类模型跑出了第一组评分数据,五家客户的行为权重分布合理,没有异常波动;B类的新版本打包完成,进入内部测试通道。
刘好仃起身活动了下肩膀,顺手从抽屉里摸出一包饼干。包装有点皱,是他儿子上个月塞进他包里的,写着“老爸加班专用”。他掰了一块放进嘴里,甜味混着点咸,还挺搭茶。
坐回来时,他顺手关掉了所有无关页面,只留下主看板、协作群和实时日志流。屏幕中央,三条曲线正在同步上升:A类任务完成度98%,B类灰度发布倒计时40分钟,C类试跑数据每五分钟刷新一次,波形平稳。
他盯着看了会儿,忽然发现C类数据里有个小突刺——第三家客户在十点十七分突然被打了高优先级标签。他点进去查操作日志,发现那段时间客户只是登录查看了订单进度,并无异常请求。
问题出在哪?
他调出模型判断逻辑树,一层层往下剥。最终定位到一个参数权重设置偏高:客户最近三天登录频次被放大了两倍,而这个系数原本是为了捕捉潜在加急意向设计的。可这位客户本就是个爱操心的主,天天看进度,系统反倒把他当成了火急火燎的VI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