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笔帽拧回去,顺手夹在便签本里。窗外的风从玻璃厂后巷吹过,卷起一小片纸屑,在空中打了个转又落下。他没看那片纸,只盯着桌角那份刚整理好的文件——《新动向分级应对策略V1.0》。
小周推门进来时正低头看手机,“刘师傅,刚才系统弹了个提示,东莞那边更新了访问名单,多了两个检测员。”
“知道了。”刘好仃点头,“等会儿开会再说。”
会议室灯亮着,老赵已经坐在长桌一侧,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客户反馈汇总表,边翻边用红笔圈点。李工随后进来,工装袖口还沾着一点灰,进门就问:“这次是不是要定死方向了?车间那边已经开始问,那个凌晨排产到底是个什么性质。”
“就是今天定。”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把笔记本电脑打开,连上投影,“咱们不能再跟着信号晃了,得自己出招。”
屏幕亮起,共享文档自动跳转到最新版本。标题下方,三条加粗字列得清楚:**灵活响应、分层推进、风险可控**。
“先说结论。”刘好仃手指轻点桌面,“我们不扩试点,也不收手。而是把现在的反应分成三类,分别处理。”
小周坐直了些:“您是说,按颜色来?”
“不是颜色,是动作。”刘好仃调出数据面板,“东莞陈总已经安排第三方进场,这是真想试。这类客户,我们叫‘主动型’,全力配合,材料准备、流程说明、现场讲解都得跟上,小周你主责对接。”
“明白!”小周立刻掏出笔记本开始记。
“第二种,像这两天冒出来问防潮款的非目标客户。”刘好仃切换页面,展示官网留言记录和IP分布图,“他们有兴趣,但还没表态,属于观望状态。这类我们不追,也不冷,由老赵牵头做一套标准问答包,内容只讲技术参数和适用场景,不提价格优惠,更不搞限时名额。”
老赵抬眼:“那什么时候发?”
“不主动发。”刘好仃说,“等他们再问一次,系统自动推送。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才是需求。”
李工皱眉:“可要是他们一直不来第二问呢?”
“那就说明火候不到。”刘好仃笑了笑,“咱们烧水,水没开前掀锅盖,反而凉得快。”
李工点点头,又提出另一头的担忧:“那佛山和厦门那边,一直没动静,要不要做个提醒?哪怕一条短信?”
“不能动。”刘好仃摇头,“现在最怕的就是乱节奏。他们没回,可能是内部还没讨论完,也可能是根本不需要。我们一催,反倒显得心虚。”
“可万一他们是等着我们先开口?”小周忍不住插话。
“那正好。”刘好仃语气平稳,“谁先着急,谁就暴露底线。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拉客户进来,是让他们自己走进来。”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老赵轻轻咳了一声:“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在问答包里藏个‘暗号’?比如提到某个特定湿度值时,附带一句‘部分客户已采用加强封装方案’,既不说是谁,也不承诺推广,但能勾一下好奇心。”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可以,但得改说法。改成‘已有客户在高湿环境下完成初步验证’,真实、中性,不留想象空间。”
“我去调整。”老赵应下。
小周突然举手:“那……我能加个选项吗?就是在登记表里,加一行‘是否愿意接收后续技术更新’?这样哪怕现在不参与,以后也能跟进。”
刘好仃想了想:“行,放附件末尾,字号小一点,别抢重点。”
李工这时翻开自己的记录本:“技术这边我也说一下。目前烘干线调试稳定,原料批次一致,三百片样件的质量能保证。但如果接下来要多批次测试,建议固定一个班组负责,避免交接出偏差。”
“就这么办。”刘好仃拍板,“你挑两个人,专门盯这条线,其他工序不动。”
“还有个事。”李工补充,“质检那边昨天问我,这批产品如果出了问题,算不算新产品责任。我说还没定性,他们就说归档困难。”
“暂时不算新品。”刘好仃明确道,“对外统称‘特殊包装定制批次’,内部记录打标签就行。等真正量产,再走正式流程。”
老赵翻了一页资料:“我刚核对了去年退货档案,六起案例里有四起发生在雨季前三个月,客户当时都提过包装升级建议,被当成小事忽略了。这次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数据整理成案例摘要,或许能帮客户做决策。”
“这个好。”刘好仃点头,“你整理一份简洁版,只写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和损失情况,不加评论。等东莞检测那天,作为背景资料附送一份,不主动提,随他们看。”
会议进行到这儿,墙上的钟指向十一点二十三分。小周忽然想起什么:“那我们对外口径统一了吗?比如客户问这是不是新产品,怎么答?”
“不是新产品。”刘好仃说得干脆,“是针对特定环境提出的包装优化方案。有没有效,让数据说话。别吹功能,只讲事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