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刚震完第三下,刘好仃就把它翻了个面,屏幕朝桌。他没看是谁发的,也没问谁要回。
“刚才那条红色预警,处理了?”
小周抬头:“十五分钟内打了电话,客户说只是随便问问,还没决定。”
“记录上传了吗?”
“传了,在系统里标了‘低风险’。”
刘好仃点点头,从抽屉里抽出一张A4纸,上面密密麻麻贴着打印出来的响应时间轴。他走到白板前,用磁铁压住一角。
“过去四十八小时,一共触发七次加权提醒。六次标红,一次双红——就是长沙那个打包赠送的。”
他拿笔圈出两个点:“但有两个漏网的。中午十二点十七分那条,标红三十四分钟后才有人点开;还有凌晨两点零五分,轮值人睡着了,等发现时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室一下安静下来。
老赵摸了摸下巴:“午休还能理解,半夜没人盯……咱们是不是该安排夜班?”
“不是没人,是责任不清。”刘好仃敲了敲纸,“现在系统响了,谁接?值班表上写的是‘轮值小组’,可到底谁第一责任人?技术、客服、销售,谁先动?”
李工推了推眼镜:“我以为是看到的人处理。”
“问题就在这儿。”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响应无时限,协作无路径,交接无凭证。**
“我们把提醒做得再亮,没人知道怎么走,照样卡壳。就像修水管,龙头哗哗流,你拿着扳手站门口,不知道该拧哪一节。”
小周笑了一声:“说得跟我们真有扳手似的。”
“那就现在配。”刘好仃转过身,“今天把这三块补上。小周,你来拟个《响应时限标准》,不同级别预警,几分钟内必须动;李工,你画个流程图,从系统弹窗开始,每一步谁干啥,箭头给我画清楚;老赵,你最懂一线交接,做个记录表,白班交夜班,一条都不能少。”
老赵皱眉:“又要填表?”
“不是填表,是留痕。”刘好仃语气没抬,“你现在打完一个电话,明天换人接班,人家怎么知道你说了啥?靠嘴传?传丢了算谁的?”
李工犹豫着开口:“会不会太细了?咱们本来是为了快,现在反而加了好多步骤。”
“非常时期,宁可多走两步,不能漏掉一环。”刘好仃坐回椅子,“我年轻那会儿在车间,老师傅教我一句话——活儿可以慢,但路不能错。我们现在就是在铺路。”
小周低头记笔记,突然抬头:“那标准怎么定?比如一级响应,十五分钟够不够?”
“不够。”老赵摇头,“万一客户正在开会,电话打不通呢?等他回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那就拆开看。”刘好仃掏出自己的旧笔记本,翻开一页,“第一步,收到提醒后五分钟内确认接收;第二步,十五分钟内首次联系客户;第三步,三十分钟内完成初步判断并上报。三个动作,分开计时,哪个环节卡了,查哪个。”
“妙啊。”小周眼睛一亮,“还能看出是卡在系统、人还是客户那边。”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不追结果,追过程。过程稳了,结果自然来。”
李工开始在电脑上调协作流程草图,小周打开文档写时限标准,老赵翻着过往交接记录,边看边摇头:“这写的啥?‘客户情绪一般’?一般是个啥意思?下雨了一般,还是吃饭了一般?”
刘好仃笑了:“所以得改。不能写‘一般’,得写‘未明确表态但未拒绝沟通’,或者‘态度冷淡,提问回避’。让人一看就知道下一步咋办。”
“我建议加个颜色。”小周说着,在文档里插入了一个小方块,“绿色代表稳定,黄色观察,红色紧急。打印出来也醒目。”
“行。”刘好仃同意,“但别搞得太花哨,咱们不是做PPT,是干活。”
两个小时后,三人陆续交初稿。
小周的时限标准列了三条线:
- 红色预警:5分钟确认,15分钟首联,30分钟报判断。
- 黄色预警:10分钟确认,30分钟首联,60分钟报判断。
- 普通预警:30分钟内响应即可。
李工的流程图画得像地铁线路图,从“系统触发”出发,分三路走向客服、销售、技术,每个节点标清动作和时限,最后汇入“决策池”。
老赵的交接表设计得简单直接:日期、班次、当值人、待跟进客户数、重点事项摘要、签名栏,末尾还加了一句:“如有未尽事项,请口头补充并录音备案。”
刘好仃一张张看过,拿起红笔,在流程图的技术出口处划了一道:“这里少了个反馈闭环。技术出了对比表,得标记‘已发送给谁’‘客户是否查阅’,不然你以为发了,人家压根没收着。”
李工一拍脑袋:“对,得加追踪。”
“还有。”刘好仃指着时限标准,“你们写‘首次联系客户’,可万一打不通呢?得补一句‘连续三次拨打未接通,标记为失联,升级预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