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刚把手机塞进裤兜,就听见新人甲在工位那边轻声“哎”了一下。他转身,看见新人甲正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悬着,像是怕碰出个错。
“怎么?”他走过去。
“客户B……技术主管刚发来一条微信,问我们用的冷却触发机制,能不能适配他们厂里那批老型号控制器。”
刘好仃没说话,坐到旁边的空位上,点开共享文档里的参数表,又调出对方之前提供的设备规格。两行数据并排一摆,差别不大,但节奏对不上——对方的信号响应慢了半拍,正好卡在热弯成型最关键的前五秒。
“这不叫不兼容,”他轻声说,“这叫差一点点就能搭上线。”
小李凑过来:“那咱们要不要改系统?”
“改系统?”刘好仃笑了,“咱们连人家设备都没摸过,改什么改。先搞清楚问题在哪,再动手。”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客户B那一栏画了个小方框,写上:“信号同步适配”。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场景问题。”他说,“人家不是用我们的方式干活,咱们就得想想,怎么让咱们的东西,能在他们的节奏里跑起来。”
新人甲点头,飞快记下。
老黄这时从车间回来,听见了后半句,皱眉:“可咱们的模拟都是按标准信号走的,临时调时序,万一出岔子?”
“出岔子才要现在发现。”刘好仃把笔帽咔哒一声按上,“咱们现在改的不是参数,是思路。他们问兼容性,其实是在问——你们到底懂不懂我们怎么干活。”
他顿了顿:“咱们得答得上。”
短会开得快,散得也快。刘好仃让新人甲把三种边缘工况列出来:低温启动、连续多批次运行、信号延迟0.3秒以上。这些都是客户B可能遇到的实情,但过去模拟时,没人特意去试。
“别等他们问第四种。”他说,“咱们先把能想到的都跑一遍。”
新人甲领了任务,一头扎进模拟软件。小李开始整理会议要点,顺手把“信号同步适配”加进了追踪表的待办栏。老黄没走,站在控制台前翻看最近几次的测试日志。
刘好仃走过去:“你是不是也发现了?”
“起始延迟。”老黄指着屏幕,“不是每次都有,但一旦出现,曲线开头就抖一下。”
“对。”刘好仃调出自己存的那条“起始延迟·待查”文件,“这不是偶然,是信号模块老化导致的响应漂移。以前不明显,现在跑高精度测试,差个几十毫秒,后面全乱。”
老黄皱眉:“换模块最稳妥。”
“换?”刘好仃摇头,“备件还没到货,工期不等人。咱们得在不换硬件的前提下,把这零点几秒找补回来。”
他拍了拍老黄的肩膀:“你带人做个补偿算法,让系统提前一点点预判冷却启动,把延迟吃掉。”
“这……风险不小。”
“风险大,才更要试。”刘好仃指着屏幕,“咱们现在不是在修漏洞,是在给成果加保险。多一道校验,就少一分意外。”
老黄沉默几秒,点了头:“我下午就能出第一版代码。”
“不急。”刘好仃说,“先在模拟环境跑通,确认不会引发新问题。咱们要的是稳,不是快。”
回到办公室,新人甲已经整理出第一版材料适配方案。刘好仃接过平板,扫了一眼,眉头皱起来。
“这些数据,谁给的?”
“工艺组发的性能表,质检组补了热膨胀系数,还有……设备科的维护记录。”
刘好仃把平板转过来:“你看,工艺组用的是标准温度下的数据,质检组测的是极限值,设备科的记录还是上周三的。三套标准,三个时间,拼在一起,像不像三个人说三样事?”
新人甲愣住:“我……没注意这个。”
“不是你的错。”刘好仃语气平和,“是咱们缺个规矩。”
他打开新文档,新建一个表格,第一列写“测试项目”,第二列“测试条件”,第三列“误差范围”,第四列“数据来源与时间”。
“以后所有数据进文档,先填这四栏。”他说,“不写清楚怎么来的、在哪测的、有多大浮动,就不算数。”
新人甲赶紧照做。小李也停下手里活,默默打开自己的文件夹开始核对。
不到一小时,新版适配方案重新出炉。刘好仃一条条过,确认无误后,开始起草《新市场适配技术简报》。他没用模板,而是按客户可能关心的顺序重新组织:先讲兼容性设计思路,再列关键参数对照,最后附上五轮模拟的稳定性数据。
写到结尾时,他停顿了一下,添上一句:“本方案基于三号炉连续五轮模拟验证,建议首次实机测试安排在设备低负载时段。”
“为什么要加这句?”新人甲忍不住问。
“因为咱们不能只告诉他们‘能行’,还得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最稳’。”刘好仃合上平板,“客户要的不是完美,是可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