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半掩的百叶窗,斜斜地扫过那块泛着微光的白板,光影斑驳间,“协同”二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醒目。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裤兜边缘,似乎在犹豫着什么。终于,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将手机从裤兜里掏了出来。屏幕亮起的瞬间,小吴发来的消息映入眼帘:“今天第一单黄标货,十七分十八秒,老杨提前启动了叉车。”他的眼神微微一闪,嘴角不易察觉地上扬了一下,却并未立即回复,只是轻轻地将手机倒扣在桌上,那动作仿佛是在小心翼翼地盖住一个正在发酵的好消息,生怕它不小心泄露出去,惊扰了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期待。
他缓缓起身,拉开了办公桌下方的抽屉。抽屉里杂乱地摆放着一些文件和办公用品,而在角落处,那本边缘已经微微卷起的“接链”本子安静地躺在那里,像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刘好仃伸手将它取出,手指轻轻拂过本子那有些粗糙的封面,心中思绪万千。这本本子,记录着他们团队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逐渐成型,每一页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他翻到空白页,拿起笔,认真地在上面写下:“4月12日,HH - 040系列,三周数据汇总。”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仿佛在书写着他们团队的未来。
写完后,他起身,目光在实验区墙上扫视了一圈。墙上挂着三块磁贴,蓝、绿、红三种颜色鲜艳夺目。他走到墙边,伸手轻轻拍了张照——此时,三块磁贴都翻到了正面,如同三面飘扬的旗帜,宣告着他们近期在协同作业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十分钟后,三楼那间略显陈旧的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老李和小吴坐在长桌旁,手里各拿着一杯速溶咖啡,热气袅袅上升,却无法驱散他们心中的那丝忧虑。老李皱着眉头,眼睛紧紧盯着墙上的流程图,那复杂的线条和箭头仿佛是他此刻复杂心情的写照。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打破了沉默:“昨天夜班,老陈替班的那个小伙子没翻牌,货还是动了,就是慢了九分钟。”他的声音有些低沉,带着一丝不解和担忧。
“我知道。”刘好仃静静地坐在对面,听到老李的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推到桌子中间,屏幕上显示着三周的响应时间折线图。折线图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起伏间展现出他们团队这段时间的努力与变化。“平均从五十六分钟压到二十二分钟,波动率降了六十八。那天是31分钟,最高值。”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数据都仿佛带着他这段时间日夜奋战的汗水。
小吴闻言,立刻凑了过来,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仔细地观察着折线图的走势。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兴奋:“波动率下降,说明流程稳了?”他的声音里满是对未来工作更加顺畅的期待。
“说明大家开始按节奏走了。”刘好仃轻轻地摇了摇头,手指在表格里的一行数据上点了点,“你看,最乱的时候,等质检、等叉车、等仓储,三段脱节。整个流程就像一盘散沙,各个环节各自为战,效率极其低下。现在,只要卡一塞,牌一翻,人就动。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部件都按照既定的节奏运转起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团队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老李听了,却并没有像小吴那样露出轻松的神情。他嘬了口咖啡,眉头依然没有松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可这数据是挑出来的吧?黄标货特殊,大家上心。普通单呢?谁管?别到时候只是表面上看着好看,实际上问题依然一大堆。”他的声音有些急切,像是担心团队的努力只是在做表面功夫。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只有空调发出轻微的嗡声,仿佛也在为这紧张的气氛增添一丝压抑。
刘好仃缓缓合上本子,眼神坚定而自信:“那就看普通单。”他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仿佛在向团队宣告,他们有信心面对任何挑战。
他起身,大步走到白板前,拿起笔,迅速地画了个新表格。表格的标题清晰而醒目:“4月13日,常规订单流转观察”。然后在第一行认真写下:“08:15,卸货完成;08:22,质检启动;08:30,仓储备位通知发出。”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录得精准无误,仿佛是他在和时间赛跑,精准地捕捉着每一个瞬间。
“这不是系统记录。”小吴看着白板上的内容,有些疑惑地问道,“是手写的。”
“是我今早转了一圈记的。”刘好仃放下笔,转身看着小吴,眼神中带着一丝自豪,“我没发通知,没提黄标,也没翻牌。可仓储看见质检台亮灯,自己调了库位。叉车司机老杨说,‘反正早晚要运,先清通道’。”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欣慰,仿佛看到了团队成员们自主协同意识的觉醒。
老李听着,眼睛紧紧盯着那行“08:30”,忽然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惊喜和意外:“老杨这人,平时最怕担责,现在倒主动了?”在他的印象中,老杨一直是个比较保守、怕承担责任的人,没想到这次竟然如此积极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