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的脚步沉重而急促,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自己的心上。“我明白,可这些案子不解决,就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让我日夜难安。但要重新调查,困难重重,证据缺失,相关人员也很难再找到。当年的现场可能已经面目全非,证人可能已经搬迁或者去世,这一切都让调查变得难上加难。”
林昼说道:“局长,我们会全力配合您,但目前确实有些棘手。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刘玄停下脚步,看着他们,眼神中既有疲惫又有坚定,“我知道你们尽力了。接下来,我打算成立一个特别调查组,重新梳理这些案件。你们有实战经验,也参与过卷宗整理,对案件有一定了解,就加入调查组吧。有你们的加入,我相信我们能找到突破口。”
林夜和林昼相视点头,异口同声地说:“好的,局长,我们听从安排。”
于是,他们迅速投入到特别调查组的工作中。办公室里瞬间变得忙碌起来,文件像小山一样堆积在各个角落。他们重新仔细研究每一个冤假错案的卷宗,试图从中找到新的线索。他们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页卷宗都被他们的目光反复扫视,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看穿。
在调查一个多年前的盗窃杀人案时,林夜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发现卷宗里有一份证人的口供存在疑点。证人声称案发当晚看到嫌疑人从现场离开,但描述的时间和其他证据显示的时间有出入。“林昼,你看这份口供,时间对不上,会不会证人记错了,或者有其他隐情?”林夜兴奋地指着文件,声音都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林昼仔细查看后,眉头也皱了起来,“很有可能,我们得找到这个证人重新核实。这个证人的口供很可能是解开这个案子的关键。”
他们立即行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证人。他们跑遍了各个社区,查阅了大量的人口档案,还询问了许多当年的知情者。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住在偏远乡村的证人。那乡村的道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泥泞和石子,他们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土。
然而,证人年事已高,坐在那破旧的椅子上,身体微微颤抖着。他的眼神有些浑浊,记忆模糊,对当年的事情描述得模棱两可。“老人家,您再仔细想想,那天晚上您真的看到那个人了吗?时间确定吗?”林夜耐心地问道,声音温柔得仿佛怕惊吓到老人。
老人皱着眉头,努力回忆,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刻下的沟壑。“时间太久了,我记不太清了,当时好像是很匆忙看了一眼。”老人的声音微弱而颤抖,每一个字都带着岁月的沧桑。
线索似乎又断了,但林夜和林昼没有放弃。他们回到警局,和调查组其他成员一起再次分析案件。大家围坐在会议桌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气氛紧张而热烈。突然,林昼想到,会不会现场还有未被发现的证据。
他们重新来到当年的案发现场,这是一个破旧的老房子,周围杂草丛生,仿佛被时间遗忘在了角落里。房子的墙壁已经斑驳脱落,窗户玻璃也破碎了好几块。他们仔细搜索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草丛里、地板下、墙壁的缝隙中,他们都一一查看。就在他们几乎要失望的时候,林夜在房子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被泥土掩埋的小物件。
“林昼,你看这是什么?”林夜小心地捡起,动作轻柔得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上面的泥土被清理后,发现是一个带有特殊标记的纽扣。那纽扣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案件的秘密。
他们带着纽扣回到警局,经过技术鉴定,发现这个纽扣和嫌疑人的衣物并不匹配。这一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看来嫌疑人很可能是被冤枉的。那兴奋的情绪如同火焰般在他们心中燃烧,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调查下去的决心。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逐渐揭开了案件背后的真相,也为其他冤假错案的调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他们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困难等待着他们,但他们会带着坚持和勇气,继续走下去,为那些被冤枉的人讨回公道。哪怕前方是荆棘丛生的道路,他们也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到正义的曙光完全照亮每一个角落。
有了纽扣这个关键线索后,林夜和林昼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不已,旋即乘胜追击。他们深知这枚纽扣可能是解开整个谜团的关键所在,于是以其为突破口,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他们不辞辛劳地走访了一家又一家制衣厂,与厂里的负责人、工人耐心交谈,询问有关纽扣的生产批次、工艺特点等细节问题。同时,他们还耗费大量精力查询销售记录,在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数据中仔细筛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这枚纽扣是某一批特定服装上的,这一发现让他们如获至宝,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顺着这条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他们继续深挖,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找到了购买这批服装的客户名单,从而将目标范围逐渐缩小,使得调查更具针对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