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真是太感谢你了。”秦淮茹有时回想,觉得此事颇为荒诞——当年她与贾东旭曾有过婚约。
如今她的丈夫李建设与贾东旭成了兄弟,而贾东旭还每日接送她儿子关响上下学,这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
“谢什么呀,顺路而已,我也得送棒梗。”贾东旭笑意盈盈,虽然当年未能与秦淮茹走到一起,但至少现在还能经常见面。
“嗯,那我先走,厂里最近很忙。”秦淮茹推着自行车先行离开。
待人影渐远,贾东旭才领着棒梗和关响朝红星小学出发。
院子里每天清晨最为喧闹,无论是否需要上班的人都需早起。
“每次看到贾东旭送关响上学,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我也有这种感觉,贾东旭真是……放下了夺妻之恨,却也毫无作为。”
“所以说李建设真厉害,媳妇工作养家,前未婚妻来帮忙接送孩子,他自己却整日无所事事。”
“没错,换作别人在这样的年头没工作该有多焦虑,他倒好,根本不在乎,真是有毛病。”
几位大妈摇着头叹息,想到李建设明年就要三十岁了,生活依旧如此,实在让她们这些勤勉之人感到遗憾。
“妈妈,呜呜……”贾家屋内,小当突然哭泣起来。
“你怎么啦?奶奶在这里呢。”贾张氏起身试图安抚孙女,本想继续休息却被叫醒,这与儿媳上班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无奈之下,贾张氏只能抱起小当耐心哄劝,彻底打消了再睡的念头。"东旭,东旭……”她掀起门帘喊了几声,却未得到回应。
“别喊了,东旭一大早就送完孩子没回来。”
孙二娘正在洗衣裳,作为贾家邻居,她巴不得贾家过得艰难些。
如今陈碧华一人工作,月薪二十二块五,跟当年贾东旭一样。
贾家五口人,平均每人不到五块,已成了贫困户。
“这孩子,又跑去哪里偷懒了吧。”
贾张氏叹气,东旭长大了,像李建设一样二十九岁了,她也不敢再打他,生怕再严厉下去,将来没人养她。
“孙二娘,李建设起床了吗?”
“还没呢,他最近总睡到中午才出门,也不在家吃午饭,花钱还是那么大手大脚。”
孙二娘摇头,真希望他别再乱折腾。
“他有秦淮茹那样被养大,命不错。”
提起这事,贾张氏心里有些痛,不过陈碧华也不错,将来工资也能赶上秦淮茹。
没多久,贾张氏拿出盆洗衣服,还得照看小当,总算把衣服晾好了。
正打算休息,肚子又饿了,得做午饭,东旭到现在还没回来。
“天啊,过节呢,家里怎么连白面都没了。”
贾张氏揭开储粮缸,只剩玉米面了。
她之前在厂里上班,攒了些面票,中午食堂吃白面,但现在儿媳妇顶了她的班,她只能交出票,因为家里其他定量都换了粮食。
她从光荣的钢铁工人变成普通住户,定量从二十七斤降到二十一斤,谁能受得了啊。
……
“早啊,二大妈!”
李建设端着盆,提着水壶出来,天气渐凉,洗漱需要热水。
“还早?都快中午了,我的窝头都在锅里蒸着呢。”
二大妈独自在家,儿子光齐和儿媳蔡素芬上班去了,光天和光福上学,日子反而比以前轻松。
多了个有工人定量的儿媳后,粮食比以前多些。
“这病还没好,等身体恢复了,得去挣钱养家。”
李建设找到个极好的理由,毫不失面子。
若不是年纪不大,他早能提笼架鸟,悠哉四方。
二大妈笑盈盈地走来帮忙倒洗脸水,靠近时压低声音说:“李建设,过几天换下月的定量粮票了,你可别全用了,到时候可以换白薯,我还喊你一起去。”
“行啊!咱们谁跟谁。”
李建设与二大妈轻声交谈几句,逗得她直乐,他也洗完脸清醒不少,那就出发吧。
……
“二大妈,我出去一下,下午关门前回来,帮我留意下。”
“好嘞,放心,有我呢。”
二大妈目送人离去,才急忙回去照看锅里的饭菜。
李建设出门后,心想等儿子长大些,就能去少年宫玩耍。
少年宫源自老大哥那里,类似于儿童课外活动中心,还有青少年宫、科技馆、儿童公园等类似机构。
它是民生福利的一部分,旨在解决职工家庭儿童放学后的托管问题。
如今少年宫内一切免费开放,有图书馆、绘画馆、歌唱室、体育场等,堪称免费的散养式课外培训和集体托儿所。
不过有个不便之处,人太多,比如打乒乓球得抢位置,小人书只能现场看,不能带走。
因此多数孩子放学后仍在胡同里疯玩,寻摸几分钱买根小麻花,边吃边滚铁环,岂不快活。
运气好还能在院子找到只鸡烤了吃,更美。
其实还是农村孩子好,上学时背着背篓,路上割草,放学继续割草料回家,还能挣工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