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诗画录:青芝辞与草木章》
楔子
上古神农氏踏遍千山,尝百草以济生民。一日行至秦岭深处,见枫杨古根下,有菌如豚卵,黑皮白里,肌理似蜜,采而尝之,甘淡性平,入喉竟觉腹内水湿如溪涧奔涌,从小便而去,一身轻快。神农抚须叹曰:“此等灵物,能通水道、利三焦,当名‘猪苓’,以其形类豚屎;又名‘地乌桃’,赞其性若仙果。”遂记于《神农本草经》,寥寥三字“利水道”,藏尽草木与天地相通的玄机。
岁月流转,医家辈出,对猪苓的认知渐深。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补述:“生枫树下,形块似猪矢,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李时珍遍历山野,亲见猪苓“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如松露然”,遂在《本草纲目》中详述其功:“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这些墨字落在纸上,似有药香渗出,与山民口耳相传的“十次上山九次空,或许一次采成功”的歌谣相和,织成一曲关于猪苓的古老长调。
而那株被神农点化的猪苓,吸了千年月华,聚了万载山精,早已通了灵性。它藏在终南山的阴坡腐叶间,看春藤攀树,听夏蝉鸣幽,待秋叶铺锦,候冬雪封岩,将医家的注解、山民的歌谣,都化作身上的纹路,在青黑的菌肉里静静生长。
上卷·终南采药记
第一回 云岫识药循古训 青芝初现隐枫根
终南山下有个小村,名唤“药碾子村”,村里大半人家以采药为生。其中有个姑娘叫云岫,年方十七,梳着单螺髻,荆钗布裙,却有一双辨药识草的慧眼。她是村里老药农秦伯的孙女,秦伯年轻时曾得一位游方医者指点,藏着一本手抄的《本草便读》,云岫自小跟着祖父研读,对药材的性味归经了如指掌。
这年立夏,天气渐热,“暑湿”初萌。村里的李阿婆得了“石淋”之症,小便时刺痛难忍,尿中带血,腰腹绞痛如刀割。秦伯诊脉后道:“此乃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需用猪苓配滑石、瞿麦,利水通淋,方能化解。”
云岫自告奋勇去寻猪苓。临行前,秦伯从箱底翻出一张泛黄的药图,上面画着猪苓的形态,旁注:“生阴坡,附枫根,五月苗未出时采,其色青黑,其质坚重,断面雪白者良。”又叮嘱道:“《神农本草经》说猪苓‘利水道’,看似简单,实则暗合‘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医理。你寻它时,切记‘三不采’:苗嫩者不采,恐伤其根;独生者不采,恐断其种;非其时不采,恐失其性。”
云岫点头应下,背上竹篓,挎着小药锄,沿着蜿蜒的山路往终南山深处去。初夏的山林,草木疯长,蕨类植物伸展着羽状的叶片,把山路遮得严严实实。她记得秦伯说的“猪苓喜阴恶阳”,专挑背阴的山坳走,脚下的腐叶积了半尺厚,踩上去软绵绵的,散发出泥土与朽木混合的气息。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云岫额上渗出汗珠,她摘下腰间的水囊喝了口山泉水,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土腥气,夹杂着枫香树特有的清香。抬头一看,前方有株三人合抱的古枫,树干上布满苔藓,虬结的根系裸露在地面,像老人青筋暴起的手掌。
“枫根下,或许有猪苓。”云岫心中一动,蹲下身细细查看。她没有贸然下锄,而是用手指轻轻拨开腐叶,果然在一簇凤尾蕨下,看到一块青黑色的疙瘩,状如小猪蜷卧,表皮皱巴巴的,带着细密的纹路,正是秦伯说的猪苓!
她按捺住心头的欢喜,先从竹篓里取出一小包谷物,撒在枫树根旁——这是药碾子村的规矩,采挖药材前,需以谷物谢山,感念天地馈赠。然后用小药锄围着猪苓轻轻刨土,动作轻柔如抚婴儿,生怕碰伤周围的须根。“《本草纲目》说猪苓‘开腠理’,这‘腠理’不仅指人的皮肤肌理,也指草木与山石相连的脉络呢。”云岫一边刨土一边默念。
刚将猪苓完整取出,就听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邻村的采药人赵五,此人素来贪心,采药从不讲规矩,专挑大的挖,常常连苗带根一锅端。“好个肥猪苓!”赵五眼睛一亮,几步冲过来,“云岫妹子运气不错啊,这玩意儿在城里药铺,一两能换二斤盐呢!”
云岫蹙眉道:“赵五哥,这猪苓旁边还有几株小的,得留着,不然来年就长不出来了。”赵五嗤笑一声:“留着给山神当饭吃?妹子你太年轻,不懂‘过了这村没这店’的道理。”说罢便抡起大锄头,在枫树根周围猛刨起来,泥土飞溅,连旁边一株刚开花的远志都被他铲断了。
云岫看着他粗鲁的行径,心里像塞了团湿棉絮。她想起《本草便读》里的话:“草木有灵,与人共生,采之如待客,需有敬心。”她把自己采的猪苓小心放进竹篓,轻声道:“赵五哥,猪苓得枫根之精才能生长,你这么刨,是断了它的生路,也断了咱采药人的生路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