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苓丹经》
上卷
一、云崖隐观 仙翁采苓
太白山的云,是有根的。它们的根扎在拔仙台的雪顶,顺着鹰嘴崖的褶皱往下爬,爬进一道名为"栖云涧"的深谷,就成了流动的纱,把涧底的青瓦道观裹得若隐若现。这观叫"太初观",观门斑驳,匾额上的漆皮剥落大半,只"太初"二字还透着点古意,像是被云雾舔过千百年。
观里住着位老道长,没人知道他的道号,山民都叫他"云先生"。先生鹤发垂肩,肤色却像婴孩般红润,常穿件洗得发白的月白道袍,坐在观前的青石板上,对着云雾打坐。他打坐时,崖壁上的野山羊会凑到他脚边啃草,涧里的红腹锦鸡会落在他肩头梳理羽毛——仿佛他不是凡人,是这栖云涧长出来的一棵老松。
先生最常去的地方,是涧东的"猪苓坡"。那坡向阳,却总被崖上垂下来的云气遮着,腐殖土深达数尺,踩上去像踩在陈年的棉絮上。坡上不长杂树,只生着些贴地的蕨类,翻开蕨叶,就能看见黑褐如漆的猪苓,圆滚滚的,外皮带着细密的瘤状突起,像被云气揉过的陶丸。
采苓时,先生不用锄,只用三根手指。指尖在土上轻轻一捻,猪苓周围的土就松了,他捏住苓蒂往上一提,整颗猪苓便带着层薄泥出来,须根完好无损,连附着的蜜环菌都颤巍巍的,没断一根。"这东西通水性,"他会对着猪苓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云动,"得顺着它的气脉采,伤了根,就失了'水精'的魂。"
有回,两个迷路的药农误闯栖云涧,撞见先生采苓。只见他指尖刚触到猪苓,周围的云气就往那处聚,凝成细小的水珠,滴在猪苓上,发出"嘀嗒"的轻响,像是在给药材开光。药农们看得呆了,等回过神,先生已提着半篮猪苓,踏着云气上了崖,道袍的下摆扫过崖壁的青苔,没留下半点痕迹。
"那哪是采苓,是仙翁收宝贝呢!"药农们回去后,把这事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先生是太上老君化身,有人说猪苓坡的土里埋着龙涎,连猪苓都沾了仙气。
其实先生采苓,是为了炼丹。太初观的丹房在观后的石窟里,窟壁上凿着北斗七星的纹路,中央摆着只三足紫铜炉,炉沿刻着"五气朝元"四个篆字,是前朝遗物。每月十五月圆时,先生就会进窟炼丹,丹房的窗缝里会透出淡淡的金光,混着云气飘出涧外,闻着有股清苦的甜,像是松脂混着蜜。
这天正是十五,先生提着新采的猪苓进了丹房。猪苓旁还摆着两样东西:一株巴掌大的赤灵芝,菌盖红得像燃着的炭;一块茯苓,白得像凝脂,断面隐现金色的纹路。他将三样药材放在七星纹的凹槽里,用清水细细冲洗,动作慢得像在绣花。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先生一边洗,一边念着《尚书》里的话,"猪苓得水气,灵芝得火气,茯苓得土气,三气合,方能炼'五气丹'。"
云气从丹房的石缝里钻进来,在药材上凝成水珠,又顺着纹路滑进凹槽,不多不少,正好没过药材的三分之一。先生点起松明,火光在紫铜炉上跳动,映得他脸上的皱纹都泛着金光。他知道,今晚的炼丹,关乎的不只是丹药本身——栖云涧的云气比往常躁,崖上的野山羊频频望向观外,像是有什么事要发生。
二、丹炉初沸 三苓合气
丹房的石壁上,刻着幅《五运六气图》,是先生年轻时凿的。图上的天干地支像活的,随着外面的云气流转,时而红,时而青,时而黄。此刻,代表"水运"的壬癸二字正泛着水光,先生看在眼里,往丹炉里添了把柏子仁:"今年水运太过,湿气盛,得用柏子仁的辛温燥之。"
紫铜炉里的水开始冒泡,先是细小的银珠,渐渐变成翻滚的金汤。先生将猪苓切成薄片,投进炉中——猪苓一入汤,水面立刻浮起层白霜,像碎雪,却不散,反而顺着炉壁的纹路往上爬,爬到"坎"卦的位置就停了。"坎为水,猪苓归肾经、膀胱经,果然应了卦象。"先生抚着胡须点头。
接着投进去的是茯苓。这茯苓采自崖下的老松根,带着松脂的香,入汤后,水面浮起层淡金色的雾,飘向"坤"卦的位置,在那里凝成个小小的土黄色光晕。"坤为土,茯苓入脾经,能健脾渗湿,与猪苓相须,一渗一健,水道自通。"先生又取了片灵芝,在火上烤了烤,待菌盖渗出红油,才放进炉中。
灵芝一落,炉里的金汤突然沸腾起来,涌起半尺高的浪,浪尖泛着赤霞,直冲向"离"卦的位置,与那里的红光相融。"离为火,灵芝入心、肝经,能补气安神,这是借火气升阳啊。"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三药在炉中沉浮,猪苓的白霜、茯苓的金雾、灵芝的赤霞,在水汽里交织成网,网眼处渗出五色的光,红、青、黄、白、黑,正是五行之色。先生取出一柄玉勺,舀起一勺药汤,对着光看——汤里的药渣已化,只剩下清透的液,液中有细小的气泡,聚成个"丹"字,转瞬即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