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还魂草记:二十四节气仙缘录》
楔子
混沌初开之际,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地交泰之间,孕化出万千生灵与灵草仙株。在昆仑墟东麓那万丈悬岩之上,有一株灵草得日月精华浇灌,吸天地灵气滋养——其形遇旱则蜷如古玉拳,叶边泛着金石般的幽光;得水则舒展似翠羽,叶脉间流淌着星河般的微光。上古先民见其旱时“枯死”如槁木,逢雨则“还魂”如初,遂以“九死还魂草”为名,口耳相传其通天地、逆生死的传说。此草根系深扎于昆仑玄岩的阴阳交济之处,叶片承接二十四节气的气运流转,每至节气交替,便有青气自叶尖蒸腾,与天地元气共鸣。洪荒岁月里,它曾见证伏羲画卦时的天地灵光,听过神农尝草时的叹息沉吟,更在岁月长河中,以自身之魂,演绎着中医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玄奥至理。
第一回 立春启蛰·青帝御木还魂始 肝木升发正气扬
第一部分 东风解冻·灵草初醒蛰雷鸣
时维正月,北斗七星的斗柄刚指向寅位,天地间那股沉凝了一冬的肃杀之气便悄然松动。昆仑墟的万年冰雪层下,隐隐传来冰棱断裂的细碎声响,如琴弦初振。第一缕东风自东海扶桑而来,并非盛夏的熏风,亦非深秋的金风,而是带着点稚拙的、毛茸茸的暖意,如同婴儿的呼吸,拂过悬岩之上的九死还魂草。
这株灵草此刻仍蜷缩成拳,枯褐色的叶片上凝结着冬霜,看似与岩缝间的顽石无异。然东风拂过的刹那,那看似僵死的叶尖竟微微颤抖,霜花簌簌落下,露出下面一点莹润的绿意,如墨玉初琢。紧接着,东方天际传来第一声春雷——那雷声不似夏日的暴烈,亦不似秋日的苍凉,而是像陶瓮中萌发的种子顶破泥土,“轰隆”一声闷响,却带着一股不可抗拒的生机,直透昆仑墟的层峦叠嶂。
雷声落处,九死还魂草周身的空气骤然泛起涟漪。枯褐的叶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每一片叶瓣都像被无形的手抚摸,缓缓打开,露出内里鲜嫩欲滴的翠绿,那绿色中仿佛蕴含着朝阳的光焰,连岩缝间残留的冰雪都被映得透亮。一滴融雪自岩顶落下,恰好滴在草心,那水珠并未滑落,而是化作一缕淡青色的烟气,如烟似缕,直冲九霄,在天际与东方涌来的青气交融,形成一道微不可察的虹桥。
此刻东海之滨的扶桑树下,青帝正宽袖博带,抚掌而笑。他身着苍龙之袍,发间簪着新抽的柳枝,眸中映着天地间初生的阳气。“立春已至,木德当令,”他对身旁手持圆规的句芒神说道,声音如春风拂过竹林,“你看那昆仑悬岩上的九死还魂草,已应时而醒。此草承我东方木气之精,其魂可续,其力可生,今岁的生机,便从它这岩缝之间开始了。”句芒神身形若青竹,闻言遥望着昆仑方向,见那缕青气与春气缠绕,知百草萌动、蛰虫将振的序幕,已在灵草的苏醒中轰然拉开。
第二部分 蛰虫始振·寒邪暗袭伤春木
天地间阴阳互根,阳气初生之处,必有阴寒残留。正当九死还魂草舒展叶片,如婴儿般贪婪吸纳春气时,悬岩深处的万古玄冰缝中,却渗出几缕幽蓝色的寒气。那寒气不似寻常冰霜,带着一股陈腐的、凝滞的气息,宛如冬日不肯退去的精魂,名唤“蛰藏余戾”,专在阳气萌动之时,趁虚而入,绞杀初生的生机。
草叶上刚凝结的露珠猛地一颤,那鲜嫩的翠绿瞬间蒙上一层白霜,仿佛被无形的手按上了冰棱。九死还魂草的“魂”本在苏醒中舒展,如游龙出渊,此刻却如遭雷击,猛地向内收缩,叶片再次蜷起,只是这一次并非主动御旱,而是被动防御——那寒邪如无数细针,刺入叶片的脉络,连带着刚刚升腾的青气都变得紊乱,原本应与春气共鸣的节奏,此刻竟如走调的琴弦,发出滞涩的颤音。
远处扶桑树下的青帝眉头微蹙,指尖的柳枝轻轻颤动:“何物敢在立春之时,伤我木德灵草?”句芒神凝目望去,神光照彻昆仑悬岩,只见那寒邪源自岩底一块万年不化的“太阴玄冰”,此冰本应在立春阳气升腾时渐次消融,却因去年冬气过胜,竟在冰核中凝结了一丝“寒毒”,趁立春阳气初萌、根基未稳之际,如毒蛇出洞,直扑灵草心脉。九死还魂草的根部传来一阵刺骨的寒意,仿佛连岩缝中的地气都被冻结,原本正在舒展的根须猛地蜷缩,生机流转骤然受阻。
第三部分 鱼陟负冰·五行生克显妙用
青帝见状,袖中飞出一道青芒,如青龙腾空,直扑昆仑悬岩。然青芒接近寒邪时,却被那幽蓝之气一震,竟如撞上寒冰,光芒瞬间暗淡几分。“此寒毒已沾冬水之煞,非纯阳之气可破,需以木火相生之法,”青帝抚须沉吟,“木能生火,火能暖水,水暖则寒消,此乃五行相生之理。”
恰在此时,九死还魂草的叶片中心忽然透出一点红光,如豆烛之火,在幽蓝的寒邪中格外醒目。那是灵草自身蕴含的“相火”之气——此草虽属东方木行,却因得天地全气,内藏水火土金之性,此刻遇寒邪侵木,本能地引动木中所藏的相火,欲以“木生火”之理,克敌制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