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虫洞覆盖与星尘能量的生态影响被证实后,团队的核心需求转向了“精准能量数据捕获”——此前的探测要么是单点瞬时观测,要么是全景宏观覆盖,缺乏一份从虫洞能量启动、峰值到衰减的完整时序数据,而这份数据正是破解罗氏家族能量装置运作原理的关键。此次,团队将希望寄托在张奶奶家的老衣柜上——这具散发着樟木清香的旧衣柜,曾在半年前意外实现了2025年与1998年的“衣物置换”,证明它具备“跨时空双向物品传递”的独特特性。
实验室的西北区域被改造为“双向时空传递区”,核心设备是“双向衣柜装置”。装置主体由两部分构成:左侧是从张奶奶家征得的老衣柜本体,樟木材质,表面有明显的岁月划痕,柜门上的铜制合页泛着暗红色光泽,经检测,木材纤维中渗透着微量星尘粉末,正是这些粉末构建了时空传递的能量通道;右侧是一台按1:1比例复刻的2010年同款衣柜,采用相同材质和工艺,内部嵌入了星尘能量同步模块,确保与老衣柜形成能量共振。两台衣柜并排摆放,中间通过三根银蓝色的能量传导线连接,导线表面流转着与星尘能量同源的光晕,将两台衣柜的能量场绑定为一个闭环。
“老衣柜的核心特性是‘低阈值双向传递’,无需撕裂空间,而是通过星尘粉末的能量共鸣,在同源物体间构建‘时空隧道’。”老陈蹲在衣柜旁,调试着底部的能量接口,屏幕上显示着两台衣柜的能量波动曲线,正逐渐趋于同步,“之前的衣物置换,就是因为1998年的衣柜与这台老衣柜是同一批次生产,材质和星尘粉末分布高度一致,才触发了传递。我们复刻2010年的同款衣柜,就是为了模拟这种同源性,确保芯片能精准传递到目标时空。”
林月瞳站在衣柜前,指尖的蓝色水光轻轻扫过老衣柜的柜门,樟木表面泛起一层淡淡的水膜,随即融入木材纹理:“老衣柜的能量场相对温和,但双向传递仍存在能量波动风险。我的水系异能会渗透进木材纤维,与星尘粉末形成‘能量缓冲层’,稳定时空隧道的内部环境,避免芯片在传递过程中受损。”
叶云天手中拿着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黑色芯片——这是团队专为此次任务研发的“时空能量监测芯片”。芯片采用纳米级星尘合金打造,内置微型能量续航模块,续航时间长达72小时,不仅能实时记录能量强度变化,还搭载了“时空定位器”,无论在哪个时空,都能向2026年的实验室发送精准坐标。“这枚芯片的探测精度是之前检测仪的10倍,能捕捉到0.01级的能量波动。”他将芯片轻轻放在老衣柜的隔板上,“目标民居距离火球区废弃工厂仅3公里,处于能量覆盖区的核心范围,能精准记录虫洞能量的完整变化曲线。”
叶晓云看着两台几乎一模一样的衣柜,眼神中带着好奇:“为什么选择2010年的城郊民居?而且是和张奶奶家同小区的同款衣柜?”
“这个小区是2008年建成的,2010年刚好有住户入住,且距离工厂近,能量信号强。”老陈解释道,“我们通过房产档案查到,2010年这户民居的住户是一位独居老人,生活节奏简单,芯片被发现的概率低,即便被发现,也大概率会被当作普通废品存放,不会被丢弃或损坏,这能最大程度保证芯片的完整性和数据连续性。”
一切准备就绪。老陈按下控制台的启动键,两台衣柜中间的能量传导线瞬间亮起,银蓝色的能量顺着导线流入衣柜,老衣柜的樟木纹理开始泛着淡紫色光泽,与复刻衣柜的光泽形成呼应,两台衣柜的能量波动曲线完全重合。
“能量同步完成,时空隧道构建中……”老陈的声音带着一丝期待,“隧道稳定性98%,芯片状态正常,传递准备就绪!”
林月瞳深吸一口气,将水系异能缓缓注入老衣柜:“能量缓冲层已形成,可启动传递。”
叶云天点头示意,老陈按下了“传递”按钮。
瞬间,老衣柜内部爆发出柔和的淡紫色光芒,隔板上的黑色芯片被光芒包裹,缓缓悬浮起来。光芒逐渐汇聚成一道纤细的能量束,将芯片卷入其中,穿过两台衣柜之间的能量传导线,瞬间消失在复刻衣柜的内部。老衣柜的光泽逐渐褪去,能量传导线的光芒也随之熄灭,屏幕上跳出绿色提示:“芯片传递成功,已抵达2010年目标衣柜,信号正常。”
2010年3月15日下午2点整,水球区城郊某小区民居。
这是一间简朴的两居室,墙面刷着米白色的涂料,客厅的沙发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布套,阳台上摆放着几盆绿植。卧室里,一台与实验室复刻版一模一样的樟木衣柜静静立在墙角,柜门虚掩着。
突然,衣柜内部闪过一道微弱的淡紫色光芒,黑色芯片凭空出现在衣柜的隔板上,落在一堆叠放整齐的衣物旁。光芒一闪而逝,仿佛从未出现过,房间里依旧是平静的模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