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零三分,M27星球科技基地的时空测试场正被一场盛大的晚霞包裹。西侧高达十米的钛合金围墙不是单调的金属色,墙面上蚀刻着淡蓝色的能量导流纹路,夕阳穿过大气层时被折射成碎金,落在纹路里便化作流动的光带,顺着墙面蜿蜒而下,最终轻轻舔舐着“云月号”的机身。
这架刚完成核心改造的时空飞车通体银灰,机身两侧各有三道弧形的时空导流槽,槽内泛着脉冲式的蓝紫色光晕——那是时空推进器预热时产生的“以太粒子流”,光晕每闪烁一次,周围的空气就会泛起极细微的涟漪,像湖面被石子轻碰。机腹正中央的冷凝金属舱门紧闭,边缘嵌着一圈荧光绿的密封胶条,胶条上每隔五厘米就有一个微型传感器,此刻正亮着微弱的绿光,实时传输舱内温度数据。
叶云天穿着深灰色的智能工装服,袖口别着一枚银色的身份徽章,徽章上“首席工程师”的字样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没有直接触碰控制台,而是抬起左手——手腕上戴着的柔性智能手套指尖弹出三枚纳米级探头,探头轻触控制台的金属按键时,按键表面立刻浮现出淡蓝色的全息投影,投影里是“云月号”的内部线路图,红色线条代表能源通路,绿色代表数据链路,此刻所有线条都保持着稳定的流动状态。
“所有参数校准完毕。”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目光扫过全息投影里的“时空跳跃参数面板”,“目标锁定‘1小时前的测试场中心坐标(N38°21′06″,E112°35′42″)’,跳跃时长预计0.8秒,时空曲率控制在0.3,属于短距离安全范围。”
站在他右侧的林月瞳手里握着的不是纸质检测报告,而是一块半透明的柔性全息屏,屏面贴合在她的小臂上,随着她的动作轻轻弯曲。她的指尖在屏面上滑动,调出“冷凝金属温度阈值”的历史数据曲线——曲线上有一个淡红色的圆点,标注着“模拟测试3次,第2次出现信号波动,当时温度-33℃”。
“你加的保温垫片是‘气凝胶复合材质’吧?”她抬头看向叶云天,目光落在机腹的冷凝舱门上,“上次模拟时,芯片接口在-33℃就有微弱波动,这次你说能稳定在-35℃到50℃,会不会太极限了?”
叶云天笑了笑,抬手在全息面板上点了一下,调出保温垫片的参数:“放心,我在气凝胶里加了‘纳米温控颗粒’,能自动调节导热率——温度低于-34℃时,颗粒会收缩堵住散热孔,相当于给接口加了层‘保暖衣’。”他说着按下控制台中央的银色按键,按键弹出一个微型全息旋钮,他顺时针拧了半圈,“预热程序启动,冷凝系统开始降温。”
引擎的嗡鸣瞬间在测试场里扩散开来,不是刺耳的噪音,而是低沉的、带着韵律的震动,地面的金属支架底部弹出缓冲垫,缓缓收回时与地面摩擦产生极淡的火花。测试场边缘的观测台是悬浮式的,距离地面五米高,此刻叶启和林福贵正并肩站在观测窗前。
叶启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保温盒,里面装着刚从基地食堂热好的肉包,蒸汽透过保温盒的透气孔飘出来,在观测窗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林福贵则攥着个皱巴巴的能量纸袋子——袋子是可降解材质,里面装着基地门口“老冯糖糕铺”的招牌糖糕,糖糕表面裹着一层金椰蓉,透过半透明的袋子能看到淡淡的油光。
“这糖糕是早上排队买的,老冯说今天最后一锅,卖完就收摊。”林福贵晃了晃袋子,声音里带着点期待,“等会儿测试成功了,让孩子们趁热吃,补充点能量。”
叶启笑着点头,目光却没离开“云月号”——观测窗的玻璃是智能屏,实时显示着飞车的各项数据:“冷凝舱温度-28℃,下降速率0.5℃/s,推进器能量储备98%,时空坐标芯片信号强度99%……”
就在这时,叶云天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到观测台,清晰得像在耳边:“冷凝舱温度达到-35℃,启动时空跳跃程序。”
林月瞳迅速坐进副驾驶位,座椅自动感应到她的身形,腰部和肩部弹出缓冲气囊,安全带像水流一样缠上她的身体,最后在胸前扣合,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她面前的全息主屏幕亮起,时间轴从“18:07:03”开始倒转,数字变成淡蓝色,每跳动一次就会留下一道浅痕,像在屏幕上画着倒计时的轨迹。
“云月号”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不是简单的模糊,而是形成了一层半透明的球形时空屏障——屏障表面布满了细密的量子涟漪,能看到测试场1小时前的模糊虚影:那时夕阳还没这么低,叶云天正在检查推进器,林月瞳蹲在机身旁记录数据,虚影与现实重叠,像一幅错位的油画。远处的晚霞被屏障折射成七种颜色,在屏障上晕开,顺着涟漪的纹路流动,美得有些不真实。
林月瞳的心跳微微加快,她盯着时间轴——还有0.3秒,就能抵达“17:07:0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