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第十天,夏澜在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里,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资金报表皱起了眉头。重建工作已投入237万元,但进度只完成了18%。按照这个消耗速度,省级拨付的1000万重建专项资金撑不到工程过半。
"夏经理,李德福又来了。"小林推门进来,压低声音,"还是为那笔补偿款的事。"
夏澜揉了揉太阳穴。这已经是李德福第三次来质疑资金分配了。上次村民大会上,他公开声称王翠花家的房屋补偿款比自家多两千元,怀疑有人从中做了手脚。
"请他进来吧。"夏澜合上电脑,从文件柜取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
李德福阴沉着脸走进来,粗糙的手指敲击着桌面:"夏经理,今天你得给我个说法!凭什么王翠花家..."
"李叔,先别急。"夏澜打断他,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叠文件,"这是你们两家的评估报告和补偿计算表。"
她将文件摊开在桌上,同时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无人机拍摄的两家房屋受损图。高清图像上,王翠花家的西墙完全倒塌,房梁结构严重变形;而李德福家主要是屋顶瓦片损毁,主体结构完好。
"您看,根据专业评估,王翠花家属于D级危房,需要拆除重建;您家是C级,主体加固即可。"夏澜指着文件上的计算公式,"补偿标准是省里统一制定的,每项都有明细。"
李德福盯着那些数字和公式,眉头渐渐舒展,但仍有疑虑:"那为啥不公开给大家看?谁知道有没有猫腻..."
这句话刺痛了夏澜。她突然意识到,比资金短缺更严重的问题是信任危机。在乡村这种熟人社会,任何一点猜疑都可能像野火般蔓延,最终烧毁整个重建工程。
"李叔,您说得对。"夏澜站起身,"是时候让大家看清楚每一分钱的去向了。"
当晚,夏澜召集全体村民开会。临时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夏澜站在投影前,身后屏幕显示着一个简单的数字:1000万——省级拨付的重建专项资金总额。
"乡亲们,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夏澜的声音清晰有力,"从今天开始,每一笔支出都会实时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质疑。"
她点击遥控器,屏幕切换到一个简易的系统界面——"阳光账本",上面详细列出了已支出的237万元去向:建筑材料采购、施工队劳务费、临时安置补贴...每项都附有合同扫描件和付款凭证。
"这个系统已经链接到村务公开APP,每家每户都可以随时查看。"夏澜演示着如何操作,"点击任何一笔支出,都能看到详细说明。"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村民们低头摆弄手机,有人开始尝试登录系统。
"我家补偿款真的有这么多吗?"王翠花突然问道,指着屏幕上自家的数字。
夏澜点点头,调出王翠花家的档案:"这是评估报告、补偿计算表和您的签字确认书。钱款是直接打到您银行卡的,银行流水也在这里。"
王翠花仔细核对着,突然拍了下大腿:"哎呀,还真是!那天签字时我老花眼没看清数字,原来政府这么照顾我们!"
李德福挤到前面,翻看着自家的档案,脸上的疑虑逐渐消散:"这么清楚...那我没话说了。"
夏澜趁机宣布了新制定的《重建资金管理办法》:所有支出必须"三人联签"(夏澜、村支书、村民代表);超过5万元的采购必须三家比价;每周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每月接受第三方审计...
"谁要是发现有问题,随时可以举报。"夏澜指着墙上的举报箱和电话,"县纪委的监督电话就贴在村委会门口。"
会议结束后,村民们的态度明显转变。李德福甚至主动留下来,帮夏澜整理档案。但夏澜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夏澜在检查一批钢筋的送货单时,发现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8%。她立即叫停付款,召集采购小组重新询价。
"夏经理,这价格是包含运输费的。"负责采购的村会计老赵解释,"咱们村路远,运费高很正常。"
夏澜调出手机里的物流平台报价:"同样的距离,专业物流公司报价比这低15%。"
老赵脸色变了:"这...供应商是我表弟,他拍胸脯保证是最低价了..."
"赵会计,重建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夏澜语气平静但坚决,"请您表弟按市场价重新报价,否则我们只能换供应商。"
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阳光账本"的威信大大提升。村民们发现,这个看似柔弱的城里姑娘,在钱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随着重建工作推进,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当工程完成60%时,预算已经用掉了75%。夏澜连夜重新核算,发现必须压缩非必要开支才能撑到最后。
"外墙装饰可以简化,景观绿化延后实施..."她在笔记本上列出可以调整的项目,但核心的房屋重建和质量标准绝不降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