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客厅的智能恒温系统将温度精准维持在25.3℃,湿度45%。
空气里漂浮着纳米级空气净化器过滤后的清新气息,混合着一丝淡淡的奶粉味和消毒水味——这是林家新添的、一岁半次子林源小朋友存在感的科学证明。
林光盘腿坐在地毯中央,面前摊开的不是图画书,而是一台连接着军科院内网的平板电脑。
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复杂的数据流:血统谱系、基因健康筛查报告、行为预测模型、甚至还有毛色光泽度的光子反射模拟曲线。
“爸爸,妈妈,基于三百七十二条筛选标准和贝叶斯优化算法。”
林光的小脸在屏幕蓝光映照下显得格外严肃。
“最优候选者——编号BTC-0917,蓝金渐层英短,雄性,四月龄,祖源清晰,无遗传病风险,神经活跃度评级A ,预测与银币兼容概率82.3%。”
她抬起亮晶晶的眼睛。
“我们把它带回家吧!名字我都想好了,叫‘比特币’!”
正抱着林源试图用“量子物理版”摇篮曲哄睡的林琛差点把儿子扔出去:“比特币?!闺女,咱家猫的名字能不能接地气点?
从金币到银币再到比特币,下一步是不是要叫‘以太坊’了?”
智能手表震动:【检测到金融名词引发轻度焦虑,建议深呼吸】。
雪乃端着刚冲调好的、甜度经过精密计算的蜂蜜牛奶,从书房走出来。
她的目光扫过平板上那只蓝金渐层幼猫的照片——小家伙有着近乎银灰色的底层绒毛,尖端则泛着冷调的金色光泽,琥珀色的眼睛大而圆,透着一股超越猫龄的、近乎沉思的冷静。
“神经活跃度A ?”
她精准地抓住了数据重点。
“具体表现在?”
“根据繁育者提供的视频日志分析。”
林光熟练地调出几段监控录像:“BTC-0917在同类幼猫追逐毛球时,表现出对饲主笔记本电脑键盘的持续性关注,平均单次凝视时长超过同类173%。并且……”
她放大一个画面,猫爪正精准地按在键盘空格键上。
“在无诱导情况下,曾主动触发休眠状态的电脑屏幕唤醒。”
雪乃的指尖在平板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冰蓝色的眼眸里掠过一丝极淡的兴味:“对电子设备产生非食物驱动的兴趣……异常行为样本。
可以,数据留下,猫带回来观察。”
林琛:“……”
行吧,在这个家,连领养猫都是科研立项。
比特币(Bitcoin,昵称“币币”)入驻林家的第一天,就展现了它名字的“含科量”。
当银币好奇又警惕地围着新来的小弟嗅闻,试图用尾巴表达“我是老大”的威严时,币币只是用那双过分冷静的琥珀色眼睛瞥了前辈一眼,便迈着优雅而目标明确的猫步,径直走向客厅里唯一亮着电源指示灯的设备——林琛放在茶几上的备用笔记本电脑。
“喂!小祖宗!那不能碰!”林琛刚把试图爬过去“研究”新弟弟的林源小朋友捞起来,就见币币轻盈地跳上茶几,粉嫩的肉垫精准地避开了水杯,目标明确地踩在了笔记本的触摸板上。
屏幕瞬间亮起,幽幽的蓝光照亮了小猫专注的侧脸。
“喵?”银币困惑地看着小弟的怪异行为,试图用脑袋去拱币币,却被对方用尾巴不耐烦地扫开,仿佛在说“别打扰我工作”。
接下来的一周,币币用行动彻底颠覆了林家对“猫”的认知。
它对猫爬架兴趣缺缺,对逗猫棒反应冷淡,对银币主动分享的小鱼干也爱答不理。
它的全部热情,都献给了家里所有带键盘的设备。
林琛的机械键盘成了它的最爱,每当那清脆的“咔嗒”声响起,币币就会像听到天籁之音般飞奔过去,跳上膝头或桌面,然后用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专注目光,凝视着林琛手指在键帽上飞舞的轨迹。
有时,它甚至会伸出小爪子,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按下一个键——通常是“Delete”或者“Ctrl”。
“宝了个贝的!”林琛第N次从猫爪下抢救回自己写到一半的代码。
“小祖宗!这是‘Ctrl S’!不是你的猫抓板!我存盘呢!”他看着屏幕上被无意中按出来的一长串乱码,欲哭无泪。
币币则端坐在键盘旁,尾巴尖儿优雅地卷着前爪,琥珀色的眼睛无辜地看着他,仿佛在说:“愚蠢的人类,我在帮你优化代码结构。”
雪乃对此的评价是一份精准的行为分析报告。她调用了家里的智能监控系统,汇总了币币一周的“键盘活动”数据:
- 键盘接触频率:平均每小时3.7次(远高于对猫碗的访问频率1.2次)
- 偏好键位:Delete键(占比38%),空格键(25%),Ctrl键(18%)
- 触发后果:造成文档误删/保存次数:7次;意外启动程序:3次(含一次军科院内部通讯软件);触发系统错误提示:5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