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队的士兵们正在帮商队装卸货物,队正马方上前:“公子,俺们预备队不仅帮着护商,还教南洋的人修船,上个月帮一个城邦修好了10艘货船,他们特意送了香料,说要跟大秦永远通商!”
公子欣望着港口的繁华景象:“西征军团护丝路,你们护海道,一陆一海,大秦的商贸才能四通八达。”
胡亥得意道:“那是!
俺还跟吕雉弟媳申请了,要在南洋建商贸馆,以后大秦的杂交麦、纺织机,都能通过海道卖到南洋,南洋的香料、宝石,也能运回来,赚更多的钱!”
东拓第四军团:医馆驻营、夜校启蒙,民心归大秦
秦道向西折返,第四军团的营垒藏在山谷间,营外的学堂里传来朗朗书声,医馆的炊烟袅袅升起,和西征军团的肃杀氛围截然不同。
“二十二弟,第四军团是‘教化之军’!”胡亥笑着引公子欣走进营垒,“扶苏大哥送的双语课本,大半都给了他们,还有村医老吴的徒弟,也在这儿教医术。”
校尉韩当穿着青衫,不像个武将,倒像个先生:“公子欣,俺们第四军团驻守百越腹地,靠的是‘医病 教书’收服民心,军团的医馆不仅给士兵治病,还对百姓开放,夜校教百姓认汉字、学律法。”
走进医馆,村医的徒弟李默正在给百越老人治病,用的是农科配的草药膏,老人的腿伤已经结痂,脸上满是感激。
“这是胡亥大人带俺来的!”李默上前行礼,“以前百越百姓怕大秦的士兵,生病也不敢来求医,胡亥大人让俺们先给部落的首领治病,首领的顽疾好了,百姓们才敢来,现在医馆每天能看50个病人,治愈率达八成。”
胡亥补充道:“俺还让菜鸟小陈教他们认‘草药’‘防疫’的字,现在部落里有两个人能帮着看小病了,不用每次都麻烦李默。”
学堂里,教书先生正在教孩子们读《仓颉篇》,既有大秦的孩童,也有百越的孩子,他们坐在一起,跟着先生大声朗读,稚嫩的声音飘出学堂。
“这是夜校预备队的功劳!”预备队队正郑泰道,“胡亥大人让俺们在营区和部落设了5所夜校,白天教孩子,晚上教成人,现在百越百姓的识字率从一成涨到了四成,上个月还有三个百越青年报名参军,说要跟着大秦保家卫国。”
从低层管理者和低层人群入手,才能看到当前大秦真正的面目,不能一味的听从高层的话,这样容易形成断层,脱离群众。要学会从本质上看待问题。
韩当拿出一本百姓写的感谢信:“公子你看,这是百越百姓写的,说医馆治好了他们的病,学堂让他们的娃能读书,以后再也不跟大秦作对了,要跟着种稻、做买卖。”
公子欣翻看着感谢信,字迹虽然歪歪扭扭,却透着真诚:“西征军团靠兵威怀柔,你们靠教化医病,殊途同归,都是让百姓真心归顺大秦。”
胡亥道:“扶苏大哥说,‘民心比疆土更重要’,俺们就是照着这句话做的,现在百越部落的百姓,逢年过节都会给军团送粮食、水果,军民关系比一家人还亲。”
东拓第五军团:橡胶制器、新武列阵,南疆无寇扰
最后一站,第五军团的营垒建在南疆边境,这里的士兵们手里的武器格外特别,盾牌是黑色的,鞋底也是黑色的,泛着橡胶的光泽。
“二十二弟,看俺们的‘橡胶军团’!”
胡亥指着士兵们的装备,“这是农科在岭南试种的橡胶树,墨家工匠把橡胶做成盾牌、鞋底、车轮,比木头和铁好用多了!”
校尉英布(注:此处为英布族弟,同名)上前行礼:“公子欣,胡亥大人,俺们第五军团靠橡胶制器,把南疆的叛乱平了,现在边境安稳得很!”
他拿起一面橡胶盾牌,用力砸在地上,盾牌弹了起来,没有丝毫破损:“这橡胶盾牌,能防刀砍、箭射,还能缓冲冲击力,去年南越部落叛乱,他们的长矛刺在盾牌上,根本扎不进去,俺们士兵拿着这个,硬生生冲垮了他们的阵型。”
胡亥补充道:“橡胶鞋底也好用,南疆的山路滑,以前士兵行军总摔跤,现在穿橡胶鞋,再也不滑了,而且橡胶车轮的粮车,运输效率比以前高了三成,润疆送来的粮,三天就能运到营垒。”
预备队的士兵们正在制作橡胶制品,队正杨明手里拿着一块橡胶板:“公子,俺们预备队跟着墨家工匠学做橡胶器,现在能自己做盾牌、鞋底,还能修橡胶车轮,去年给其他军团送了200面橡胶盾牌,他们都说好用。”
英布指着远处的橡胶林:“胡亥大人帮俺们联系了农科,在营区周围种了1000亩橡胶树,三年后就能丰收,到时候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卖到关中、西域,给军团赚更多的钱。”
公子欣走到橡胶林里,看着挺拔的橡胶树:“西征有杂交麦、汗血马,东拓有橡胶、海带、水稻,大秦的物产越来越丰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