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炸毁的园区西侧,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焦糊味。搜索小队穿着防护服,戴着呼吸面罩,在断壁残垣间小心翼翼地穿行。那个被发现的隐蔽通道入口,位于一栋半塌楼体的地基深处,伪装成普通的水泥检修口,若非爆炸震开了部分遮蔽物,极难发现。
队长打了个手势,两名队员率先持枪进入,强光手电的光柱刺破通道内的黑暗。通道是向下倾斜的,由粗糙的水泥浇筑而成,墙壁上布满了弹孔和爆炸留下的灼烧痕迹,地上散落着弹壳和几滩已经发黑凝固的血迹。那三具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尸体倒在入口不远处,死状惨烈,都是近距离枪伤,武器散落一旁,似乎经历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内讧,或者……遭遇了第三方势力的突袭。
“血迹往深处去了。”一名队员报告,手电光指向通道更深沉的黑暗。
小队保持高度警戒,沿着血迹和战斗痕迹缓慢向内推进。通道蜿蜒向下,空气变得潮湿阴冷,带着一股浓重的土腥和隐约的……消毒水味道?这感觉与外面废墟的灼热截然不同。
前行了大约一百多米,通道似乎到了尽头,前方是一扇被暴力破坏的、厚重的合金气密门,门轴扭曲,门板上也有多处弹痕。门后似乎是一个更大的空间。
“准备进入。”队长低声道,队员们呈战术队形散开,两人率先突入。
门后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这里像是一个小型的地下避难所或者应急实验室,面积不大,约莫三四十平米。靠墙摆放着几个金属储物柜和一张实验台,台上散落着一些破碎的玻璃器皿和文件残骸。角落里有一张简易的行军床。
而苏瑾,就躺在那张行军床上!
她双眼紧闭,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呼吸微弱但平稳。她身上的园区病号服被换掉了,穿着一套略显宽大的、没有任何标识的深色作战服,伤口似乎被重新包扎过。床边丢着几个空了的急救包和一支使用过的肾上腺素针剂。
她还活着!但状态极其虚弱。
“发现幸存者!是目标苏瑾!急需医疗支援!”队长立刻汇报,同时示意医疗兵上前检查。
医疗兵快速检查了苏瑾的生命体征,眉头紧锁:“极度虚弱,严重脱水,有中毒迹象,但生命体征暂时稳定。她得到了紧急处理,不然撑不到现在。”
是谁在爆炸和交火中救了她?又为何将她安置于此然后离开?那扇被破坏的气密门,是救她的人离开的通道吗?
队长仔细观察这个小小的空间,在实验台的碎片下,发现了一个被踩碎、但依稀能辨认出G.S.I鹰头标志的塑料身份牌碎片。而在行军床的枕头下,医疗兵发现了一枚造型独特、带着细微划痕的金属纽扣——正是苏瑾昏迷前从杀手衣领上扯下的那枚!
“基地,发现G.S.I相关物品,以及一枚可疑纽扣。幸存者苏瑾已找到,意识昏迷,正在组织撤离。”队长汇报的同时,小心地将纽扣封入证物袋。
苏瑾还活着,并留下了关键物证,这无疑是重大突破。但救她的人的身份和目的,以及那个被破坏的气密门后通往何处,成了新的谜团。
与此同时,另一支侦察小队已悄无声息地潜行至阿南破译出的坐标点——那片偏僻的河谷。
这里的地形比想象中更为复杂。湍急的河水切割出深邃的峡谷,两岸是近乎垂直的峭壁,覆盖着茂密得几乎无法穿透的亚热带雨林。空气中湿度极高,各种奇异植物的气息和腐殖质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原始而压抑的氛围。
小队成员利用绳索和专业技能,在峭壁和密林间艰难移动,寻找任何异常迹象。陈静的注释是“初始入口。谐振引导。谨慎接近。”,这意味着入口极其隐蔽,并且可能需要特定方式才能激活或发现。
队长示意队员们分散搜索,保持通讯畅通。
一名队员在靠近河岸的一处岩壁下,发现了一片区域的植被显得有些不自然——藤蔓的缠绕方式像是经过人为干预,更巧妙地掩盖了后面的岩石。他小心翼翼地拨开藤蔓,露出后面光滑得异乎寻常的岩壁,岩壁材质与周围截然不同,更像是某种金属合金,上面刻满了复杂而古朴的、非现代文明的纹路,纹路中心,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拇指大小的凹陷。
“发现疑似入口!有人工雕琢痕迹和未知纹路,发现一个凹陷结构,可能是指纹或某种钥匙孔。”队员低声汇报,并拍摄图像传回基地。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名负责监测环境的队员突然感到一阵轻微的头晕和恶心,他携带的简易环境监测仪发出了低频警报!
“检测到异常低频电磁波动!来源……似乎是地下!强度在缓慢增强!”他立刻报告。
这种波动,与陈静日记中提到的“虫巢谐振频率”不谋而合!
侦察小队不敢怠慢,队长立刻下令:“记录坐标和所有环境数据!全体撤离至安全距离观察!重复,不要触碰任何东西,立刻撤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