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
陈长河没有关注外界对他的报道,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学术方面。
听讲座,开研讨会议。
晚上也忙——既要参加一些私下的交流活动,又要在罗志旺的督促下撰写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的论文。
他这几天参加了好多场会议和交流活动。
很多主题并非国企改革。
有的是别人欣赏他,主动邀请他参加。
有的是罗志旺、钱永康这几个关系好的人,带着他参加。
还有的,是他自己感兴趣,主动申请参加,也都能受到欢迎。
在这些场合,他以听讲、学习为主。
但偶尔也会发言。
尤其是在发现现场大多数人的观点“跑偏”后,会提出被未来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观点,把大家的思想往正确路线上拽一把。
几次过后,大家就发现了他了解问题的快速性、理解问题的全面性、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于是,他的“天才”之名在圈子里也愈发响亮起来。
用“名声大噪”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这也使得。
每次召开关于国企改革的会议和交流活动时。
都会吸引来许多原本不是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教授前来参加,来聆听他的想法。
在这些会议和活动上,陈长河的发言就很多了,每次都是充当主角,把自己对于“抓大放小”和“十六字方针”的理解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
渐渐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他的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待到研讨会进入尾声时,绝大部分圈内人士都对“抓大放小”和“十六字方针”持赞同支持态度。
仅有极少数学者,以及部分利益相关的企业代表,持有一定质疑态度。
陈长河不在乎这些。
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肯定都是有利有弊。
他能做的,无非就是借用前世的经验,让自己提出的思路观点尽可能趋近于“完美”,让好处更多、弊端更少。
并采用各种措施将这些弊端扼杀在萌芽中,或者在发生后予以及时处理。
至于方案推行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阻力,那就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下一步要做的,主要就是两件事。
第一,围绕着“抓大放小”和“十六字方针”,继续拓展延伸,加强研究,撰写更多论文。
第二,联合罗志旺等本校教授老师,以及外部单位一起,形成一份或多份研究报告,通过官方渠道递交至政府决策咨询部门。
几天下来。
陈长河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见识、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清晰流利的表达能力,折服了很多人,也引起了这些人所属单位的浓烈兴趣。
清园大学、京城大学、川渝大学等多所高校。
多个省份的经济研究所。
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其加入。
罗志旺整天和他待在一起,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罗志旺的眼睛和耳朵。
于是,陈长河发现,罗志旺的心情,从一开始的满心欢喜、骄傲自豪,逐渐变成了忧心忡忡。
并且每次吃完饭都要去打电话,有时候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一个小时。
终于到了15号晚上。
一场小型研讨会议结束后,罗志旺带着他走向公用电话亭,道:“钟校长要与你通电话,让你结束了这场会议之后,就给他打过去,他在办公室里等着你的电话呢。”
“什么事?”陈长河惊讶道。
其实他心里有数,肯定是因为好多方面都在邀请自己的事情。
“我知道,最近有很多大学和单位都在邀请你加入。”
罗志旺轻叹道:“而我也很清楚,与清园大学、京城大学、社科院这种级别的大学和单位相比,我们江北大学经管学院并没有明显优势。
所以这两天,我一直在通过电话与胡院长、钟校长沟通此事。
学校内部也在开会商议,看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能把你留在江北大学。
现在,学校商量出了一些结果,钟校长说他要亲自与你通话,对你讲一讲……”
“好。”
陈长河说道:“那我听一下钟校长怎么说。”
“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你尽管向钟校长提!”
罗志旺说道:“钟校长能答应最好,如果他不答应,我再帮你谈!”
陈长河看着罗志旺那副生怕他被挖走的表情,心中暗笑。
如果是大学刚开学的时候,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大概率会选择去清园大学或者京城大学。
但是现在,他对那两所高校,并无兴趣。
以他现在的能力,即便不去清园大学和京城大学,也能与这两所大学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以他未来的前景,清园大学和京城大学的毕业证,也并不重要。
既然如此,就没必要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