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广离开后,王汉彰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繁忙的街道,心中思绪万千。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街道上,黄包车夫拉着客人穿梭往来,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仿佛昨夜的血雨腥风从未发生过。但他知道,这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正在涌动。
他知道,要阻止日本人转移溥仪,单靠巴彦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位在码头上混迹多年的老江湖虽然势力不小,但面对日本人的精心策划,恐怕也难以应对。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计划,一个能够覆盖整个海河流域的监控网络。这个网络不仅要包括巴彦广的人,还要动用其他资源,形成一个天罗地网。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也是天津最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从三岔河口到塘沽入海口,全长70多公里,蜿蜒如带,将天津城一分为二。沿岸分布着大小小上百个码头,像珍珠般串在这条蓝色的缎带上。
这些码头有的属于外国租界,由各国工部局直接管理;有的被各大洋行控制,专门装卸特定货物;还有一些被本地帮派把持,成为各路势力的角逐场。要在这么长的河段上监控溥仪的动向,无疑是大海捞针,但王汉彰知道,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王汉彰走到墙边的大幅天津地图前,这张地图详细标注了天津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梁,以及海河沿岸的每一个码头。他的手指在地图上滑动,仔细研究着海河的流向和码头的分布。
最终,他的手指停在了几个关键位置:日租界码头、法租界码头、还有最重要的大沽口码头。这些地方是最有可能被日本人利用来转移溥仪的地点。
日租界码头位于海河上游,靠近日租界核心区域,日本人在这里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法租界码头设施完善,管理相对宽松,也可能被日本人利用。而大沽口码头位于海河入海口,是大型海轮停靠的唯一选择,如果日本人想要将溥仪直接运往东北,这里无疑是最佳选择。
王汉彰回到了办公桌前,拿起了电话。电话接通之后,他开口说道:“二子,上楼到我办公室来!”
几分钟后,许家爵推门走进了办公室。看到愁眉不展的王汉彰,他连忙问道:“彰哥,有嘛事?”
你立刻去查清楚,最近日租界旭街的码头有什么异常动静。特别是注意有没有新来的日本船只,或者是不寻常的货物进出。王汉彰开口说道,语气严肃。
许家爵这一次没有耍贫嘴,而是点了点头,说:“明白,我这就去……”
王汉彰继续研究地图。他知道,日本人如果要转移溥仪,很可能会选择夜间行动,利用夜色掩护。而且他们很可能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在多处码头同时制造动静,以混淆视听。这种手法是日本特务常用的伎俩,在东北事变中已经屡见不鲜。
就在王汉彰琢磨着应对之策时,电话铃响起。王汉彰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巴彦广的声音:小师叔,我已经安排下去了。海河上主要的三十八个码头,都有我的人盯着。特别是日租界那边的几个码头,我加派了双倍的人手。
很好。王汉彰赞许道,不过光盯着还不够。我要你在每个码头都安排几条小船,随时准备出海跟踪。一旦发现可疑船只,立即跟上,但不要打草惊蛇。
这个有点难办啊。巴彦广为难地说,晚上出海太危险了,而且要是被日本人的巡逻艇发现,那就麻烦了。
所以要做好伪装。王汉彰说,让你的船装扮成渔船或者货船,准备好渔网或者货物作为掩护。重要的是,船上的人要机灵,知道如何应对盘查。
挂断电话后,王汉彰继续思考着对策。他知道,单靠巴彦广的江湖势力还不够,必须动用更多资源。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十来声才被接起来,王汉彰客气的说道:“三师兄,近来挺好的?哈哈,我是王汉彰啊…………”
哦,汉彰啊,哈哈,咱哥儿俩可有日子没见了!怎么,找我有事儿?接起电话的人叫王汉臣,虽然和王汉彰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但他们可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他们俩都是袁克文的弟佬,所以王汉彰称呼他为三师兄。这个王汉臣不但是英美驳船公司的总经理,还是大沽一带的青帮老大,在大沽口码头属于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师兄,我想拜托您帮我一个忙,看看日本人在大沽口上有没有嘛特殊的船只?”溥仪如果想从天津离开,不可能乘坐只能在内河中行驶的小船,如果日本人准备在近期转移溥仪,那么在大沽口上,必定有日本人的大船在等待。
电话那边的王汉臣想了想,开口说道:“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大沽口的泊位上确实有些异常。有一艘名为淡路丸的日本商船,三天前抵达天津,但却一直没有卸货。更奇怪的是,船上的人员很少上岸,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淡路丸......王汉彰喃喃道,这艘船是什么背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