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歇后的第三日凌晨,天光未亮,李咖啡推开老酒馆的木门,风铃轻响。
他脚步一顿。
“余温座”中央,静静躺着一枚褪色的蝴蝶结发卡,边缘磨毛,粉红丝带泛白,像是被岁月啃噬过的小翅膀。
旁边压着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字迹潦草却用力:
“我女儿走时才八岁,她最爱扎蝴蝶结。”
没有署名,没有落款,可那行字像一根细针,精准刺进他记忆最柔软的褶皱里。
他没调酒,也没闭眼冥想——从前那些仪式般的准备,在这一刻显得多余而矫情。
他只是缓缓走过去,俯身,将那枚发卡轻轻拾起,握在掌心。
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丝带早已失去弹性,却仿佛还残留着小女孩蹦跳时扬起的微风。
就在那一瞬,雁子的身影毫无预兆地浮现。
不是争吵时咬唇的样子,也不是决绝转身的背影,而是某个冬日午后,她在社区活动室为几个留守儿童扎辫子的模样。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她低垂的眼睫上。
一个小女孩扭头乱动,她也不恼,只抬手固定住发尾,左手绕三圈,右手绕两圈——左侧总多一圈,她说这样更稳,不会散。
那时他坐在角落喝酒,随口笑她:“你这哪是扎头发,是打结。”
她抬头瞪他一眼:“你懂什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现在,他的喉头突然发紧。
掌心的发卡微微一烫,像被无形之火燎了一下。
再看“余温座”上的陶杯——原本干涸的杯底,竟悄然凝出一滴露珠。
极小,却温润如血融于水,泛着淡淡的蓝光,缓缓爬升半寸。
就在这时,门又被推开。
小温拄着拐杖走进来,体温计仍挂在口袋外,显示36.8℃。
她一句话没说,径直走到陶杯前,伸出冰凉的手指,轻轻覆上杯壁。
闭眼片刻,她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什么:
“这次……不是别人的梦。”
她顿了顿,睫毛颤动。
“是她自己的手,在摸孩子的头。”
空气骤然静了一瞬。
李咖啡猛地抬头看向她,可小温并未睁眼,仿佛正透过那滴露,看见某个母亲隔着生死抚摸女儿发髻的画面。
他的心脏狠狠一缩。
原来“记得”,真能穿越时间,把温度还回去。
晨光渐明,阿留推门而入,怀里抱着一只旧怀表,铜壳斑驳,链子锈了一半。
他把它轻轻放在“余温座”旁,动作慎重得像安放遗物。
“我前妻临终前三天还在缝围巾。”他的声音低哑,几乎听不清,“她说天冷了,老阿不爱添衣。可我……从没敢戴过一天。”
他苦笑:“怕戴上,就想承认她真的走了。”
李咖啡默默看着那只怀表,表盖内侧刻着一行小字:“给老阿,天冷记得添衣”。
他忽然想起雁子写台账时的样子——笔尖落下前总要顿一下,尤其是写他名字的时候。
“李咖啡”三个字,她写得特别慢,横折钩总带点弧度,像在摇酒壶,晃出一道看不见的抛物线。
他曾笑她:“写字都能演出戏。”
她回:“你不也调个酒跟施法似的?”
此刻,他不再回避对她的思念,反而刻意去描摹那个笔画节奏,一遍遍在脑中重演。
刹那间,杯底新露凝聚,澄澈如镜,映出画面:阿留穿着那条墨绿色羊毛围巾,坐在炉火边,手里捧着茶杯,脸上有十年未见的松弛笑意。
他怔住。
良久,端起陶杯,一饮而尽。
热意顺喉而下,眼角却滚下一滴泪。
“原来她记得的,比我敢记得的多。”他喃喃道,声音破碎,“我一直以为是我懂情绪,可真正记住爱的人……是她。”
夜深,暴雨突至。
老灰肩扛铁箱,浑身湿透地撞开酒馆门。
箱体扭曲,漆皮剥落,正是“清痕会”最后的残骸——那些曾被他们亲手砸碎的杯具碎片。
他双眼赤红,盯着“余温座”上七只陶杯,杯底残露未散,蓝光幽幽。
“你们骗自己!”他怒吼,声如裂帛,“这暖是假的!痛就是痛!痕迹只会让人更疼!”
他举起铁锤,作势欲砸。
可就在锤子即将落下的瞬间,他鬼使神差伸手碰了碰其中一只杯子。
指尖一烫。
那温度太熟悉——和当年抱着母亲骨灰盒时一模一样。
他整个人僵住。
大守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雨水顺着斗篷滴落。
他翻开随身记录本,声音平静:
“昨夜,东巷陈婆饮下后笑了十分钟,三十年来第一次提起亡夫名字。”
老灰猛地回头:“笑?也算活着?”
“不算活,算喘气。”大守合上本子,“但她今天早上,给自己煮了碗阳春面,撒了葱花。”
老灰怔住,铁锤缓缓垂下。
他低头看着杯底那滴残露,喃喃道:
“若痛能变暖……那灰……是不是也该留一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