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基地生态穹顶的D-7种植实验区,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未来生物感的银色腔室。
空气里弥散着淡淡的臭氧、湿润的土壤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离子气息,那是生命在异星环境中倔强挣扎的味道。
秦明月的磁力靴吸附在冰冷的银色网格地板上,每一步都发出轻微而清晰的“咔哒”声,在这以精密和静默为基调的空间里显得格外突出。
她站在十米长的种植槽前,看着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巨物,如同沉睡的银色巨龙,承载着人类在月球上延续绿色的梦想。
槽内清晰分层,每一层都是科学与工程对抗月球的严苛环境而打造的堡垒。
“滴——第37号样本根系突破防护层!
突破点坐标:
C-7区,深度-42mm,突破速率:0.17mm/h!
警报等级:二级!”
尖锐的电子警报打破了实验区的静谧,全息监控屏瞬间亮起刺目的红光。
悬在种植槽上方的投影光幕精准聚焦,放大显示着一个令人又惊又喜的画面:
虬结的紫色根系,狂野而顽强地缠绕着一块硫磺混凝土碎片,其尖端以一种稳定且不容置疑的力量,正缓慢而持续地顶开那坚韧透明的凝胶防护层!
那凝胶被顶起一个微小但清晰可见的凸起。
秦明月的心猛地一跳,随即涌上难以言喻的激动。
她知道,那就是它——
三个月前,从那片依靠顽强意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建立的绿洲,千里迢迢运来的马铃薯种薯。
在抵达基地后,它们便浸泡在特制的营养液中,其中富含从月球稀土矿中提取、提纯的钇、铈离子。
这些神奇的元素如同催化剂,激发了植株细胞分裂速率飙升至地球同类环境的3.2倍!
这突破了防护层的不止是根须,更是一种破釜沉舟的生命力!
就在她准备详细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时,指挥中心扬声器里传来明月那冷静而有力的声音:
“检测到紫外波段异常波动,强度 14%。
37号样本叶绿素合成路径可能受阻。
启动A-7光谱补偿预案。”
指令下达,生态种植槽顶顶部那覆盖着半个足球场面积、由成千上万颗精密LED构成的全光谱阵列瞬间亮起,并开始快速调整光谱配比。
柔和的暖白光中,深红色的光波占比陡然提升至58%,而潜在的杀伤性紫外线波段则被智能光学滤片严格压制到0.3%以下。
这并非随机调整,其精确配比方案完全来源于中国深空探测的宝贵遗产——
青鸾号宇宙飞船在漫长航行中积累的庞大太阳辐射数据库。
此刻,这份数据正在为月球的“希望薯”保驾护航。
——穹顶外·环形山北麓·月兔施工前线——
距离静谧穹顶仅三公里之遥,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巨大的环形山如同远古巨兽盘踞的阴影,而一场中等强度的月尘暴正肆虐其间。
狂怒的粉尘流毫无规律地撞击、切割着一切。
在这混沌的灰黄色风暴中心,四台形如巨大钢铁蜘蛛的“月兔-7B”型重工程机器人却仍在顽强工作。
它们强大的履带深深陷在松软的月壤里,凭借巨大的自重和强劲的电磁锚点稳住躯体。
粗壮的合金臂挥舞着巨型喷嘴,将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银色浆体精准喷涂在预设的钢筋骨架之上——
那是静海基地二期工程的扩展地基。
风暴的威力超乎想象。
领队的月兔-7B号右臂第三腕关节处,连接精密液压管的柔性多层波纹管正随着机器人的剧烈动作而疯狂伸缩。
每次伸缩,缝隙处都会喷溅出极其细微但持续不断的银灰色磁性流体,那是解决极端月尘侵蚀的关键技术。
这些流体被高强度磁场束缚在密封腔边缘,形成一道道流动的“磁力盾牌”,将被月尘暴裹挟着、时刻企图侵入关节核心的尖锐尘粒牢牢吸附在磁场陷阱中,保护着内部的精密齿轮和传感器。
但风暴太烈,运动太猛。
基地指挥中心的中央控制台前,林风浓眉紧锁,视线如鹰隼般扫过面前瀑布般流淌的数据流和全息投影画面。
“温度:-179.6℃,
风速:12级峰值!
7B机体表面负压警报!
磁性流体层吸附效率下降1.7%!
…嗯?
地基混凝土流变参数读数稳定…
不可思议!”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难以置信。
全息影像清晰地显示:那从喷嘴喷涌而出的闪亮银色浆体,在零下180度的严寒和狂风中,居然保持着近乎完美的粘滞性和流动性!
影像放大局部,显示浆体中的硼化钛纳米纤维非但没有在低温下变得脆弱,反而在机器人喷涂臂精确的压力场引导下,如同最听话的士兵般迅速定向排列,层层交叠,固化过程中形成完美的六边形蜂巢强化结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