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未知飞行器的速度稳定得令人窒息,0.8C,这个数字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钉死在了宇宙的常数背景板上,从最初探测到现在,没有丝毫可以观测到的波动,其精准度超越了人类任何已知的推进系统。
它的航线更是透着一股经过超级智能精密计算过的诡异平滑度,没有任何自然天体轨道常见的摄动或微小起伏。
赢昱下意识地调出完整的太阳系星图,将目标的轨迹线叠加上去,并模拟从太阳系内部几个关键观测点(如地球近地轨道、火星轨道、木星轨道)的视角进行反向观测推演。
推演的结果令他脊背发凉。
如果观测者位于内太阳系,比如在地球上或火星基地里,这个飞行器的航迹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大型行星(尤其是地球)的常规观测窗口期,并且其飞行姿态似乎经过精心设计,始终将自身的最大雷达反射截面和光学投影面,巧妙地隐藏在太阳或其他明亮天体的强烈光芒背景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被探测到的概率。
再加上其极可能具备的、人类尚未理解的先进全波段隐身技术,对于内太阳系的人类主流文明而言,它几乎就是完全隐形的存在,不会在可见光、雷达、红外乃至中微子等常规宇宙波段的监测网络中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痕迹。
“航迹数学模型分析完成,结论:该轨迹经过极端优化,主动规避内太阳系主要有人居住区及重要空间设施观测平台的可能性高达97.3%。”
玄女冷静的分析结果,冰冷地确认了赢昱最坏的猜测。
更深入的多角度模拟显示,即使观测点前移至木星或土星轨道附近——那里部署有太阳系联合防御司令部的部分深空预警平台——由于这些气态巨行星自身的轨道平面与太阳系黄道面存在一定的夹角,目标飞行器的航向和持续调整的姿态,也极其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使其在大部分时间段内,相对于这些平台处于“侧向”或“背向”的观测死角,难以被有效的光学望远镜或大型雷达阵列持续跟踪锁定。
这意味着,它的外形设计也绝非随意为之,必然从一开始就综合考虑了多角度、多波段的隐身需求,其设计理念背后蕴含的科技水平和战术思维,细思极恐。
“目的已经很明确了,”
赢昱在意识中与玄女进行着高速交流,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它不想让我们——或者说,不想让太阳系内的人类文明——发现它的存在。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高度隐蔽的潜入。”
这个结论让整个任务的性质蒙上了一层更加厚重的阴影。
一个对太阳系环境如此了解、行事如此谨慎小心的“访客”,其背后所代表的文明水准和真实意图,都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未知数。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赢昱依照“潜望镜”计划,在另外几个计算好的关键节点,再次遥控潜伏至附近的“影刃”无人机,布设了剩下的微型观测平台。
这些造价高昂、技术先进的微型平台如同被撒入黑暗森林中的眼睛,一旦激活,将能构成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
每成功布设一个点,赢昱都会下意识地再次核对一遍目标的最新信息,但屏幕上那串代表速度的数字依旧固执地显示着“0.8C”,其航线也未有分毫偏离,透着一种机械般的、冷酷的精确和稳定。
这种按部就班的追踪、布防、等待,甚至开始让赢昱产生一种奇异的错觉,仿佛目标只是一个设定好固定程序的、没有自主意识的无人探测器,而他们则像是在进行一场早已被更高层次存在安排好的、考验性质的观测实验。
但无论是赢昱的直觉,还是玄女那永不松懈的逻辑核心,都清晰地知道,这看似平静的追踪过程之下,潜藏着足以颠覆认知的巨大风险旋涡。
终于,“利剑”主机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最终预定的最佳观测阵位——一颗直径约一百二十公里、表面布满撞击坑、缓慢自转的暗红色柯伊伯带矮行星背后。
这颗矮行星的引力虽然微弱,但足以提供一定的轨道遮蔽和传感器背景噪音掩盖。
赢昱小心翼翼地操控“利剑”,使其悄然隐入矮行星永恒背对太阳方向的引力阴影区,如同一个最有耐心的深海猎手,将自身完美地伪装成宇宙背景的一部分。
他只将战机最敏感的非主动式探测阵列——长基线引力波干涉仪天线、宇宙背景辐射畸变探测器等——如同触角般悄然伸出阴影区,指向目标预测即将出现的虚空通道,自身则进入了绝对的电子静默状态,连聚变引擎的输出都降至仅能维持生命系统和基本传感器运行的“蛰伏”功率。
“所有预设观测点已就位,自检通过。‘潜望镜’临时监测网络待机激活指令已下达,随时可启动。”
“目标预计在三分十七秒后进入网络最佳交叉观测范围。”
“主机能量输出维持最低‘幽灵’模式,武器系统处于待激发状态,所有数据记录单元准备就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