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火星轨道上的“守望者”观测平台再次迎来了贵宾。
林晓月、王凯、林木木、苏雨、苏婉琳、苏晴、林石、陆小柔……林氏家族的核心成员,以及星海同盟、华夏航天、火星各大集团的代表,齐聚于此。
巨大的观景穹顶外,是焕然一新的火星。
赤红色的大地上,蜿蜒的蓝色河流如同血脉,滋养着初生的绿洲——
那是苏婉琳的“星尘花”和耐寒植物组成的生态前沿。
白色的云层在增厚的大气中缓缓流动,甚至在高纬度地区,出现了稀薄的、反射着阳光的冰晶云。
曾经死寂的奥林匹斯平原上,巨大的熔岩穹丘安静下来,其边缘地带,人类建立的第一个非穹顶保护的地表生态实验站——
“绿源前哨”,正闪烁着象征生命的绿色灯光。
环绕火星的磁环矩阵站,如同忠诚的卫士,散发着柔和而稳定的能量光辉。
星璇的声音在平台内回荡,宣告着最终的验收结果和未来五十年的改造蓝图。
但此刻,数据已不再重要。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幅壮丽的景象所震撼——
一颗死寂的行星,在人类智慧和毅力的雕琢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林石走到观景窗前,望着下方那颗蔚蓝的地球和这颗新生的、染上绿意与蔚蓝的火星。
两颗行星在深邃的宇宙背景下交相辉映,如同黑暗中的双子星。
“从今天起,”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平台,也通过量子通讯网络传遍太阳系,
“人类文明,正式告别了单一摇篮的时代。
地球,火星——双星家园,将成为我们通往更遥远深空的基石和港湾。
这是无数人智慧、汗水、甚至牺牲换来的成果。
但这,不是终点。”
他的目光投向星图更深处,那里,木星巨大的红斑如同宇宙之眼,土星的光环如梦似幻。
“双星家园,是我们坚实的后方。
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林石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
“‘小太阳’点燃的星舰之心,‘星环’铸就的深空之港,将承载着人类的勇气与梦想,驶向木星的卫星,土星的环系,去探索太阳系最富饶的疆域,去寻找生命,去开拓新的家园!”
平台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林石站在人群中,看着身边激动的家人——父母欣慰的笑容,祖父母骄傲的眼神,曾祖父深邃的目光,还有陆小柔紧紧握住他的手传递来的温暖与力量。
他望向窗外,看着那颗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刚刚经历了一场“阵痛”后重获新生的火星,看着它与地球在星空中交相辉映。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压力、惊险都化作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在接下来的庆典活动中,林石作为火星改造工程的首席工程师,详细介绍了过去五年的成就和未来的规划。
“五年前,历时三十年的火星行星磁环系统正式建成,我们启动了它。”
林石站在全息投影前,身后是火星的立体模型,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一场与行星本身的对话。
我们不仅要激活火星的地核,还要精确控制这个过程,就像医生调节心跳一样。”
他展示了磁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十二座分布在同步轨道上的巨型能量矩阵站,共同构筑覆盖全球的强大人工磁场网络。
这个磁场不仅保护火星大气不被太阳风剥离,还通过精妙的能量场调节,引导火星内部熔融物质的流动,从而温和地激活地质活动。
“我们看到的这些熔岩穹丘,”
林石指着投影上奥林匹斯平原的区域,
“不是随机的地质现象,而是精确计算后的结果。
它们就像火星的‘心脏起搏器’,通过控制它们的活动和分布,我们逐步提高火星的内部温度,形成稳定的熔融层。”
接着,他展示了大气改造的成果:
“在磁场的保护下,两极冰冠加速升华,地质活动释放出被封存数十亿年的气体,加上我们从冰彗星拖拽和化学工厂制造补充的气体,共同形成了如今越来越厚实的大气层。”
投影上显示着大气成分的实时数据:虽然仍以二氧化碳为主,但气压已提升至地球海平面的三分之一,足以支撑液态水在低洼处稳定存在。
“最令人兴奋的是水。”
林石的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在‘希腊平原’和‘阿西达利亚海’区域,我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液态水体。”
投影上展现出蔚蓝色的湖泊和蜿蜒的河流网络,镶嵌在赤红色的大地上,形成壮观的对比。
“这些水来自融化的冰冠、地下涌出的泉水和我们人工补充的资源。”
“在磁环创造的局部温室效应和稳定大气压的保护下,它们不再蒸发或冻结,而是真正成为了火星的生命之源。”
“在不改变火星自转速度的前提下,我们通过调节行星内部物质分布和地表大规模地质改造,成功将表面重力系数稳定提升至地球的0.5G。”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