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山谷伙房的烟囱就飘起了淡青色的炊烟。
何大清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正站在灶台前颠勺,锅里的腊肉炒青菜滋滋作响,油花溅起时带着浓郁的肉香,混着旁边大锅里玉米粥的清甜,早早飘满了整个营地。
他从农场商城里摸出的新鲜青菜还带着露水,切成薄片的腊肉泛着琥珀色的油光——知道今天队员们要高强度训练,他特意多备了些荤菜,还蒸了两笼白面馒头,馒头掰开后,里面还夹着少许香甜的豆沙,是他昨晚特意兑换的馅料。
“火候再小点儿,别把青菜炒老了。”何大清一边调整柴火,一边念叨,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很快就把炒好的腊肉青菜盛进大铁盆里,又掀开玉米粥的锅盖,用勺子搅了搅,确保粥底没有糊锅。
“何司令,您这手艺,真是天天吃都不腻!”最早来打饭的老兵王大叔端着碗,看着铁盆里的腊肉,忍不住笑着说,“以前在游击队,别说腊肉,能顿顿吃饱就不错了,现在跟着您,天天跟过年似的!”何大清笑着递给他一个热馒头:“吃饱了才有力气训练,下午还要练班组协同,可得把劲攒足了。”
不一会儿,队员们排着队来打饭,年轻队员们捧着碗,看着碗里的肉,眼睛都亮了,有的还忍不住先咬一口馒头,豆沙的甜味让他们嘴角都扬了起来。
何大清站在伙房门口,看着大家吃得狼吞虎咽,心里也暖烘烘的——这五百人,是他的兄弟,也是抗日的底气,他得先让大家吃好,才能放心带大家打仗。
吃过早饭,吕卫国拿着训练计划表走了过来,他身后跟着几个负责训练的骨干。“大清,上午我带大部队练队列和战术配合,重点练你昨天说的‘交替掩护撤退’,下午练班组协同进攻,你看怎么样?”吕卫国指着计划表上的内容,语气里满是信任。
何大清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递给吕卫国:“下午练进攻时,用这个山谷东侧的洼地当模拟战场,那边有土坡和矮树,跟鬼子常活动的地形像,练起来更实在。物资我已经让后勤队准备好了,水和急救包都放在洼地旁边的岩石下。”
“行,都听你的。”吕卫国接过地图,拍了拍他的肩,“你带狙击小队训练也别太累,注意安全。”何大清应了一声,转身朝着营地角落走去——那里,十位狙击队员已经背着AWM狙击步枪,带消音的,整整齐齐地站着,眼神里满是期待。
“都准备好了?”何大清走到他们面前,目光扫过每个人,“今天咱们的训练地点在北边的老鹰坡,那里杂草密、岩石多,跟鬼子常出没的山地地形一样,适合练伪装和隐蔽射击。”
说着,他从随身空间里拿出十个军用望远镜和十套伪装网,分给每个人,“这望远镜能看清五百米外的东西,伪装网记得跟周围环境搭,别露了破绽。”
一行人很快来到老鹰坡。何大清先选了一处长满半人高杂草的土坡,蹲下身,将伪装网铺开,又随手扯了些周围的树枝和干草,往自己身上和狙击枪上缠,不过片刻,他的身影就和土坡融在了一起,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伪装的关键不是‘盖’,是‘融’。”何大清的声音从杂草里传出来,“你们看,我缠的草叶,颜色和周围的杂草一样,高度也差不多,鬼子从远处看,只会以为是一堆普通的草。”
十位狙击队员立刻跟着学,有的学着何大清的样子缠草叶,有的则在岩石后调整伪装网。
何大清逐个检查,走到一个年轻队员身边时,指了指他的狙击枪枪管:“枪管太亮了,容易反光,用泥巴稍微抹一层,别太厚,不反光就行。”队员连忙照做,抹完后,枪管果然和周围的岩石颜色更接近了。
伪装练完,接着是观察与射击。何大清在远处的山坡上,用木板做了几个模拟靶标——有的画着鬼子军官,有的画着机枪手,还有的画着坦克驾驶员,分别放在不同的位置,最远的离他们足足有四百米。
“你们的任务,是在三分钟内,找出所有靶标,然后按‘军官→机枪手→驾驶员’的顺序射击,优先打最威胁大的目标。”何大清拿着秒表,“开始!”
十位狙击队员立刻趴在地上,举起望远镜仔细搜索。有的先看高处,有的先看岩石后,很快就有人找到了靶标。
“砰!”一声枪响,四百米外的“鬼子军官”靶标应声倒地。何大清看了一眼开枪的老兵:“不错,速度快,精度也够,但呼吸再稳点,开枪时肩膀别晃。”
接下来的训练里,何大清又教他们应对风的影响——“风从左边来,枪口就稍微往右偏一点,风大偏多些,风小偏少些,得多练才能找感觉”。
教他们快速转移阵地——“打完一枪别恋战,最多十秒就得换地方,不然鬼子的迫击炮很快就会过来”。
太阳渐渐升高,老鹰坡上不时响起枪声。十位狙击队员从一开始的生涩,渐渐变得熟练,有的能在两分钟内找到所有靶标,有的甚至能在有风的情况下,精准命中四百米外的靶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