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衡兄消息可真灵通啊。”怀谨有些惊讶,阮晋阳远在青州府,却比他们兄弟俩还关心庄子私塾的进度。
阮晋阳笑着表示,希望能给自己留一个名额。可话还没说完,就被明二强行打断。
明二大声嚷嚷着,他家也要一个名额,还喊着什么“雨露均沾”。
怀谦听到后,拿着加碳的火钳,追着明二满院子跑。
其实,钱泊君、马丁、宋亚文和刘耀虎四人也心动不已。
私塾不止桃源庄一家有,但桃源庄上有卫大儒,这就是庄子的实力,也是桃源庄私塾的最大噱头。
就像前世的学区房一样,家长们削尖了脑袋,都想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不就是冲着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去的吗?
强大的师资力量虽然不代表升学率就一定高,但升学率高的学校,师资力量肯定不会差。
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家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这也是前世会出现“学区房”这个名词的原因。
怀清本不想搞特殊对待,可卫大儒名声实在太大。
没想到,建私塾这件事居然传到了临元县之外,连远在青州府的阮大公子都有所耳闻。
“你们既然都想要名额,那就走个绿色通道,都给你们通过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幼童就读私塾,不是卫大儒亲自授课。当然,卫大儒有时也会去客串先生。”怀清觉得有必要把这些情况跟大家讲清楚。
众人一听,也都表示理解。
对他们来说,卫大儒是不是直接授课并不重要,能时常见到卫大儒,这就已经很值了。几人一拍即合,当场都向怀清要了一个名额。
怀清有些无奈,她还能怎么办呢?
看着眼前的几人,她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前世那些为了孩子费尽心思的家长,若不是知道他们都还未婚,她真要这么认为了。
其实,怀清还是不太理解这个时代的宗族观念。他们要这个名额,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可能是为家里的幼弟,也可能是为族里的其他孩子。
在这个时代,兄弟之间、宗族之间相互扶持,这种观念仿佛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
等正餐上桌时,众人已经吃了不少烧烤,可当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来,大家瞬间觉得自己还能再吃一些。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话一点不假。
这一群人,愣是将于氏准备的中午和晚上两餐食材一次性消灭干净。
不过于氏却很高兴,她兴冲冲地挽留几人多住几天,转头就吩咐田管家派人去镇上或县里大肆采购,特别叮嘱鱼肉一定要多买些。
几人欣然答应,只是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怀清心想,来都来了,就别客气了,不如帮着一起打扫打扫私塾吧。
私塾的各项建设已经完工。一进入庄子右侧,就能看到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私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青砖大瓦房,屋前还有一块近两亩的空旷地,这是怀清特意预留的操场。
“这是做什么用的?”有人好奇地问道。
“这是操场,孩子们下课玩耍的地方。”怀清解释道。
参观的众人纷纷表示学到了新知识,就像他们所在的书院有专门练习骑射的演武场一样,这操场对于私塾的孩子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场所。
私塾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课室,供学生上课学习;二是师生就餐的食堂;三是专门为师生提供的宿舍;四是私塾的藏书楼和阅读室。
众人要帮忙的地方自然是藏书楼。前段时间,单表哥的书肆送来了第一批书册,大家一直都很忙,还没来得及整理。
怀清怎么会放过这些免费的劳力呢?她毫不客气地指挥众人帮忙整理书册。
这整理书册可不是简单地把书放到书架上就行,得严格按照她的要求,先进行分类、摆放、书写目录,最后建档存档。
几人说干就干,听从怀清的指令,分成四队。
明二、钱三跟马丁、丁鹏程四人一本本地翻阅分类,图书体例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之下又开拓增设了不同的门类进行管理;
阮晋阳跟怀谨二人负责书写目录;
宋亚文、刘耀虎加怀谦三人将录入好的书册按标识摆放整齐。
古代藏书的摆放方式一般是叠加摞放,左右二楹,储经部六架,储史部七架,储子部五架,储集部四架,共二十二架。
书架总五层,每层放二十函,每层分为五摞,每摞四函,经史子集总两千两百多函。
单元达的任务则是根据目录建档,以便日后师生借阅。
每一册书籍都有自己的编号,师生根据目录找到自己要借的书籍编号,自行去书架寻找。
找到后,回来在档案册子上填写借阅时间、借阅人姓名,归还时再填写归还时间,然后将书籍根据编号重新放回原处。
这样一来,藏书楼只需一人就可管理,十分简便。
当然,前期的工作至关重要。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真要干起来可不容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