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现在的菜园子,是当初村里分地,芝芝抽签抽到的半亩地,足够宽敞。
去年逃荒路上,他们用野生薄荷,跟村里人换来了十几种野菜的植株。
如今,这些宝贝在菜园的一角生长旺盛,占据了好几块精心打理的肥地。
苦菜、荠菜、紫苏、灰灰菜、马齿苋、蒲公英、鸭儿芹、扫帚苗、野苋菜……种类繁多,吃都吃不完。
李月兰经常趁菜叶子还没老的时候,采摘了当做“福利”挂在小黄车。
家里一开始只有谢广福格外偏爱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滋味。
李月兰也乐得变着花样给他做:苦菜摊鸡蛋清香微苦,荠菜猪肉饺子鲜美无比,凉拌紫苏叶开胃爽口,鸭儿芹豆腐鱼汤清甜润燥,油渣子炒野苋更是下饭一绝……
这些花样轮着来,一周都不带重样的。
就连起初对野菜敬而远之的几位“皇表弟”,在谢广福的影响下,也从最初试探性地夹一筷子,慢慢变成了后来的抢着吃,彻底被这天然的鲜美“同化”了。
李四璟甚至摇头晃脑地来了句:
“咱家这‘谢氏野菜大观园’,真是四时皆春,随时能品到这‘山花烂漫’之味啊!”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然,菜园子里远不止野菜。
李月兰早就种上了各种新品种的瓜果蔬菜。
番茄挂果多,黄瓜更加脆嫩,韭菜一茬接一茬……
真正的实现了“诗与田园就在我家”的向往的生活。
而这,也正是她的直播间最受欢迎、最具吸引力的亮点。
真实、鲜活、充满烟火气与劳作美的古代田园画卷。
摘了些嫩黄瓜和今晚要吃的菜,李月兰便打算去淮月楼转转。
李月兰没有惊动前堂的客人,径直绕到了后厨。
还没进门,便听到里面锅铲碰撞、人声交织的忙碌声响。
掀开帘子,只见两排灶火通红,张秀几人正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午市的菜肴。
李月兰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对整体的效率和卫生情况还算满意,这才出声招呼:
“张秀,双双,大家先停一下手头的活儿,我说几句。”
众人见是她,纷纷停下动作围拢过来。
李月兰想到,这段时间她们四人没怎么轮休,便说道:
“咱们淮月楼的生意,大家有目共睹,客人只会越来越多,往后还有更多打算。眼下这人手,明显不够用了。”
她看向张秀和王双双:“你们两个,各自的后厨需要增添多少人手,需要什么样的帮工,你们自个儿根据实际情况去招。”
她语气转为严肃:“要求就两点:第一,人品和身体都要好,手脚麻利,眼里有活。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和你们一样,签下用工保密协议,保证不泄露咱们淮月楼的任何菜谱和技艺。做不到这两点的,宁可不要。”
张秀沉稳地点头:“管事放心,我晓得分寸,一定仔细挑选。”
王双双也连忙应道:“我明白了,一定把好关。”
交代完人手问题,李月兰挽起袖子,笑道:
“好,那接下来,我们来说另外一件事,下个月咱村的学堂开学,咱们要开始做早饭生意。不光要让村里娃娃们吃上热乎的,还得让工地上那些外来工也吃得起。我今天教大家一样新吃食——炸油条。这可是以后咱们早餐的主打美食之一。”
她一边指挥张图图搬来面粉、矾、碱、盐等材料,一边讲解配比和原理:
“这油条要想炸得蓬松酥脆,面要和得软硬适中,矾、碱、盐的比例是关键,决定了它能不能发起来,以及口感如何……”
接着她亲自示范如何和面、如何发面,又如何拉成长条下入油锅。
滚热的油锅里,白色的面胚入油后迅速膨胀,翻滚间变得金黄酥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众人都看得目不转睛,啧啧称奇。
就连白衡和阿福四个店小二,都忍不住在门口探头探脑的吞口水。
就在这时,站在李月兰身旁认真学习的王双双,突然眉头一皱,下意识地捂住了嘴,发出一阵轻微的干呕,脸色也有些发白。
“双双,你怎么了?”
离她最近的张秀连忙扶住她。
“双双姨,是不是累着了?还是早上没吃东西就来上班?”
张图图也关切地问道。
李月兰看着她这反应,想到了今年四月十八的碧霞元君节,她去了慈云观拴娃娃的事情。
如今是八月二十五,整整过去了四个多月。
她心中一动,放下手中炸油条的长筷,拉着王双双走到一旁通风处,低声问道:
“双双,你悄悄告诉我,你……最近的月事,可还准时?”
王双双被问得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飞起两朵红云,仔细回想了一下,有些不确定地小声说:
“好、好像……是迟了些日子……”
李月兰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笑容,握住她的手,声音里充满了喜悦:
“傻双双!你这反应,加上月事没来……你该不会是……有喜了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