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领了筑城的圣旨,如同打了鸡血,当天就召集了格物司的核心骨干以及从工部、将作监紧急抽调来的老师傅们,在格物司那间兼做会议室和餐厅(经常因为讨论忘记饭点而在此解决)的大屋子里,开了个轰轰烈烈的“野狐岭堡垒建设项目启动会”。
会议桌上,铺满了陆明连夜赶制出来的、画满了各种奇怪符号和线条的“施工图纸”。与会的工匠们看着那些前所未见的“立面图”、“剖面图”、“配比表”,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如同在看天书。
“陆……陆侯爷,这……这墙为何是直的?还这么薄?不用收分(指墙体下宽上窄)吗?这能站稳?”一位头发花白、有着数十年筑城经验的老工匠,指着图纸上那笔直的墙体线条,颤声问道,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挑战。
“王师傅,放心!”陆明拿着一根炭条(他习惯用这个),在图纸上比划着,“咱们用的是水泥,不是土和石头!水泥凝固后,强度极高,垂直受力没问题!墙体薄,是为了节省材料和工期,而且咱们有钢筋……呃,暂时没有钢筋,但我们可以用竹筋代替,或者增加墙体的整体性设计……”
他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抗压强度”、“整体浇筑”、“框架结构”等概念,听得一众工匠云里雾里,但又隐隐觉得似乎……有点道理?
“还有这个,‘混凝土配合比’,”陆明指着另一张表格,“水泥、沙子、石子的比例一定要严格按这个来!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搅拌要均匀!这直接关系到最后城墙的硬度!”
工匠们面面相觑,筑城还要讲究材料比例?不都是差不多就行了吗?
尽管满腹疑窦,但皇帝陛下的旨意和陆明如今的威望(尤其是“震天雷”的余威犹在),让所有人都不敢怠慢。在陆明“简单粗暴”的指挥和反复强调下,一套基于现有条件、尽可能科学化的施工流程和标准被强行推行了下去。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沧州、遂城库存的石灰石、黏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野狐岭,就地搭建起简易的立窑,日夜不停地烧制水泥。格物司派出的技术指导(主要是那些跟着陆明搞过小规模试验的工匠)分赴各原料点和施工现场,监督水泥质量和“混凝土”的配制。大量的沙子、砾石从附近河滩采集而来。工部则负责调集了数千名民夫和士兵,负责材料运输和基础施工。
数日后,一切准备就绪。野狐岭下,旌旗招展,人声鼎沸,一场前所未有的筑城奇迹,即将上演!
开工第一天,陆明亲自到场指挥。他放弃了传统夯土筑城那套繁琐的流程,直接上马“模板浇筑法”。
“第一步,开挖地基!不用太深,但基础要平整夯实!”
“第二步,搭建木模板!按照图纸尺寸来,缝隙给我堵严实了!”
“第三步,搅拌混凝土!水泥、沙、石、水,严格按比例!哪个兔崽子敢偷工减料,老子把他塞进混凝土里当填料!”
“第四步,浇筑!快!趁水泥没干之前,给我灌进去!用木槌捣实,把气泡排出来!”
陆明挽着袖子,顶着塞北的风沙,在现场跑来跑去,嗓子都快喊哑了。他一会儿跑去纠正模板的垂直度,一会儿又冲到搅拌区检查混凝土的稠度,忙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那些被征调来的老工匠和士兵们,起初对这套“胡闹”般的筑城方法将信将疑。尤其是看到那稀糊糊、灰不拉几的“混凝土”被灌进模板里时,不少人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真能变成石头?
然而,奇迹就在他们眼前发生了!
第一天浇筑的地基和部分墙体,经过一夜的凝固,第二天早上当工匠们战战兢兢地拆开部分模板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只见那原本是木框的地方,赫然出现了一片灰白色的、坚硬如铁的“石头”!表面光滑平整,棱角分明!有好奇的士兵用随身的短刀去划,只能留下浅浅的白痕!用石头去砸,反而把石头崩掉了一个角!
“神了!真他娘的神了!”
“这……这就变成石头了?!”
“陆侯爷真乃神人也!”
惊呼声、赞叹声响彻了整个工地!所有参与施工的人,看着那一片片迅速“生长”出来的灰色墙体,眼中充满了震撼和不可思议!这速度,这硬度,完全颠覆了他们对于“筑城”二字的认知!
信心,瞬间爆棚!
接下来的施工,变得异常顺利和高效。民夫和士兵们干劲十足,不再需要陆明声嘶力竭地督促,所有人都严格按照他制定的流程操作,甚至自发地研究如何能把模板搭得更快更标准,如何能让混凝土搅拌得更均匀。
整个野狐岭工地,变成了一座庞大而有序的流水线工厂。地基、墙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攀升!
陆明也没闲着,他根据现场情况,不断微调着设计。比如在关键部位,他让人将粗大的毛竹劈开,编织成网,嵌入混凝土中,作为原始的“加强筋”。又在城墙顶部设计了便于防守的女墙和射孔,甚至还预留了未来安装“大将军炮”的炮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