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府外那惊鸿一瞥,如同在陆明心头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涟漪虽不汹涌,却持久不散。赵匡胤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相府附近,绝非巧合。是监视王朴?还是冲着自己来的?
陆明坐在回府的马车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份沉甸甸的信封和王朴给的紫檀木盒。北伐在即,暗流涌动,这种感觉比在实验室里面对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要刺激得多,也危险得多。
“德扆,”陆明掀开车帘,对驾车的折德扆吩咐道,“回府之后,你和王铁柱再仔细检查一遍府内外的防御,尤其是晚上,多安排几个暗哨。我总觉得,有些人可能不会甘心就这么看着我们北上立功。”
折德扆闻言,非但没有紧张,反而兴奋地舔了舔嘴唇,眼中闪烁着好战的光芒:“大人放心!属下和王老哥早就把院子布置得跟铁刺猬似的!保证让任何敢伸爪子的家伙有来无回!正好拿他们试试咱们的新陷阱!” 那语气,仿佛生怕没人来搞点事情,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陆明无奈地摇摇头,这折小将军的脑回路,果然非常人所能及。
回到府中,陆明立刻将自己关进书房,先是小心翼翼地将王朴给的信封和木盒藏在了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隐秘夹层里(得益于他设计的某些小机关),然后开始处理出征前最后的文书工作,核对物资清单,确认随行人员。
期间,宫里正式下达了明日于宫中设宴,为北伐主要将领及随行官员壮行的通知。气氛陡然变得更加紧张和热烈。
翌日傍晚,皇宫,麟德殿。
殿内灯火通明,觥筹交错,人声鼎沸。柴荣一身戎装便服,高踞主位,意气风发。下方分列两侧的,皆是此次北伐的核心人物:以石守信、王审琦、韩通等为代表的一干宿将;以王朴、魏仁浦等为首的文臣谋士;以及像陆明这样身份特殊、备受瞩目的“技术型”随行官员。
陆明穿着合体的官袍,坐在文官序列中较为靠前的位置,与周围那些大多蓄着长须、气质沉稳的老臣相比,他这张年轻得过分的面孔显得格外醒目,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审视、或隐含嫉妒的目光。
他尽量眼观鼻,鼻观心,专注于面前案几上丰盛的酒菜,心里却在默默盘算着酒精产量是否达标,救护队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叮嘱。这种高级别的宴会,对他而言,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场需要小心应对的社交考验。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加热烈。柴荣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祝酒词,勉励众将士奋勇杀敌,光复河山。众将群情激昂,纷纷起身敬酒,誓言铿锵,整个大殿弥漫着一股雄性荷尔蒙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明也随着大流起身敬酒,说了几句“仰仗陛下天威,赖将士用命,必能克敌制胜”的场面话。就在他刚坐下,准备继续跟一只烧鹅腿较劲的时候,一个沉稳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
“陆大人。”
陆明心头一跳,这个声音他并不陌生。他放下筷子,抬起头,脸上瞬间挂起了标准的、无懈可击的社交微笑。
只见赵匡胤不知何时已离席,端着一杯酒,站在了他的案前。今日的赵匡胤,同样穿着一身合体的武将便服,身形魁梧,面容沉稳,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看似真诚的笑容。若非陆明深知其底细,以及曾感受过那冰锥般的眼神,几乎都要被这极具欺骗性的外表所迷惑。
“赵……大人?”陆明连忙起身,故作惊讶状,“您这是……”
周围原本喧闹的声音,似乎在这一刻降低了几分贝,许多道目光有意无意地扫了过来。谁都知道赵匡胤与陆明之间的微妙关系,此刻赵匡胤主动上前,意欲何为?
赵匡胤笑容可掬,举起手中的酒杯,声音洪亮,足以让附近的人都听得清楚:“陆大人年轻有为,深得陛下信重,此次更肩负随军参赞、救护将士之重任,实乃我大周之幸,将士之福!赵某虽因职责所限,未能与此盛举,同赴沙场,然心亦向往之!”
他这番话说的漂亮,既抬高了陆明,又解释了自己未能参与北伐的原因(被明升暗降,调离了实权军职),显得十分光棍和大度。
陆明心中冷笑,脸上却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连忙端起自己的酒杯,谦逊道:“赵大人过誉了!晚辈才疏学浅,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唯有兢兢业业,竭尽所能,以报君恩。岂敢当赵大人如此谬赞。”
“诶,陆大人过谦了!”赵匡胤笑容更盛,上前一步,几乎与陆明面对面,他压低了声音,但依旧能让旁边竖着耳朵的人隐约听到,“陆大人之能,旁人不知,赵某却深知。无论是殿前验毒,还是智破粮案,亦或是那千里眼、神仙醉等奇物,皆非常人所能及。北伐有陆大人随行,陛下身边可谓多了一双慧眼,一副良药啊!”
他这话听着是夸赞,但细细品味,却隐隐带着点别的意味——“慧眼”是监视谁?“良药”又是防备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