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薄雾,温柔地照亮了“玥光康复中心”那崭新的牌匾。今天,是它正式对外开放,迎接第一批使用者的日子。没有盛大的庆典,只有井然有序的准备工作,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肃穆而温暖的期待。
第一缕曙光
周景珩身着白大褂,与核心医疗团队早早便站在大厅迎接。苏念杨也在现场,她有些紧张地整理着艺术疗愈室最后一盆绿植的叶子,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周玥则由林烨陪伴,在专门的接待区准备着,她将以“同伴支持者”和项目联合发起人的身份,给予首批入住者最真诚的欢迎。
第一位登记入住的,是一位因工伤导致脊髓损伤的年轻工程师,名叫陈默。他坐在轮椅上,由年迈的父母推着,脸上带着创伤后的麻木与疏离。周景珩亲自上前,蹲下身,与他平视,温和地介绍着环境和接下来的评估流程。没有过多的同情,只有专业的尊重和平等,这让陈默紧绷的神色略微松动了一丝。
紧接着到来的,是一位在车祸中失去右臂的舞蹈老师李悦。她美丽的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眼神倔强又脆弱。苏念杨迎了上去,没有过多言语,只是轻轻引导她看向艺术疗愈室里那些色彩斑斓的画材和雕塑工具。“在这里,你依然可以创造美,用任何你喜欢的方式。”苏念杨的话语轻柔却充满力量。李悦的目光在那些颜料上停留了很久,微微点了点头。
还有因中风后需要恢复肢体功能的退休教师,有因意外烧伤需要进行心理重建的年轻人……每一个到来者,都带着各自的故事和伤痛。“玥光”的大门,如同一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接纳这些经历风雨的舟楫。
运作的初章
康复中心迅速而平稳地运转起来。物理治疗区内,治疗师根据周景珩团队制定的个性化方案,引导使用者进行着各项训练,智能康复设备精准地记录着每一次用力的数据。空气里回荡着治疗师温和的指令和使用者努力的喘息声。
心理辅导室内,低沉的倾诉与专家引导性的提问交织。艺术疗愈室里,李悦第一次拿起画笔,颤抖着在画布上画下了一道不确定的色块,苏念杨安静地陪在一旁,只在必要时给予鼓励的眼神。
周玥的“同伴支持”也悄然开始。她在午后阳光充足的休息区,与陈默“偶遇”,她没有谈论他的伤势,只是分享了自己最初无法站立时的迷茫和后来如何找到生活新支点的经历。没有说教,只有共鸣。陈默沉默地听着,但在周玥离开时,低声说了一句“谢谢”。
这一切,都被周景珩和苏念杨看在眼里。他们站在中央监控室(确保**的前提下),看着各个功能区传回来的、充满生机的画面,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蓝图,终于变成了鲜活的生活。
家的新律动
与此同时,周家的生活也因小望舒的加入,奏响了新的乐章。
傅家别墅里,婴儿的啼哭、咿呀学语声和傅予安作为哥哥逗弄妹妹的笑声,交织成最动听的背景音。苏念晴在月嫂和家人的帮助下,身体恢复得很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母性光辉。她开始尝试远程处理一些“玥光”技术团队的邮件,傅时深则严格把控着她的工作量,确保她以休养为主。
傅时深成了名副其实的“奶爸”,换尿布、冲奶粉的手法日益娴熟,甚至能在哄睡女儿的同时,用耳机参加跨国视频会议。他看着摇篮里女儿恬静的睡颜,再看向正在指导予安画画的妻子,觉得人生从未如此充盈。
宋雨霏和周翊轩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常常过来帮忙,看着两个小孙辈,满眼都是慈爱。三位老爷子也时不时过来“视察”,傅老爷子抱着重孙女就不肯撒手,连声说这小模样像极了念晴小时候,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交织的旋律
夜晚,周景珩和苏念杨回到家中,身上还带着康复中心特有的消毒水气味,但眉宇间是满足的疲惫。
他们先去傅家看了小望舒和予安,分享着康复中心第一天的点滴。
“陈默今天在器械上多坚持了五分钟。”
“李悦在画布上画下了第二笔颜色,虽然还是很犹豫,但她在尝试。”
“周玥姐和那位陈工程师聊了半个小时,走的时候,我看到他眼神没那么灰暗了。”
苏念晴听着,眼中闪着光:“真好,感觉我们真的在做一件能改变人生命轨迹的事情。”
傅时深抱着女儿,接口道:“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这里。”他低头亲了亲女儿柔嫩的脸颊。
窗外,城市的灯火与“玥光”康复中心亮起的、象征着希望与守护的灯光连成一片。门内,是新生命的呢喃与家庭温暖的絮语。社会的责任与家庭的脉动,在此刻和谐共鸣。新生之门,已在“玥光”开启;而幸福之家的故事,也因新成员的加入,翻开了更加温馨绵长的一页。未来,如同舒舒清澈的眼眸,充满了无限可能。
喜欢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