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仪式的热情逐渐沉淀,转化为更加具体、琐碎却也充满挑战的日常。“玥光计划”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质建设阶段,每一日的进展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
工地的挑战
清晨的工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打桩机有节奏的轰鸣声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
施工团队在开挖地基时,遇到了一段未曾勘测到的松软土层,这给基础稳固性带来了隐患。工头急匆匆地找到正在现场协调的周景珩。
“周先生,这片土层需要额外的加固处理,可能会影响工期和预算。”工头面露难色。
周景珩眉头微蹙,但并未慌乱。他立刻召集了项目工程师和傅时深——后者凭借其科技公司背景,对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也有所涉猎。经过紧张的现场勘查和数据测算,傅时深提出可以采用一种新型的轻质高强复合材料进行地基加固,既能保证强度,又能缩短养护时间。
“成本会有所增加,但能在可控范围内,最重要的是能确保质量和整体进度。”周景珩在当晚的家庭会议上汇报了情况。周老爷子二话不说,直接表态:“安全和质量是第一位的,该花的钱不能省。”家族的支持,给了他莫大的底气。
心灵的测绘
与此同时,康复中心的“软性”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周玥、李芸和苏念杨组成了“康复课程核心小组”,专注于课程体系和心理支持方案的细化。
她们邀请了几位正在康复中的伤者及家属举行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听着他们讲述康复过程中的迷茫、痛苦、家庭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周玥感同身受,数次红了眼眶。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理治疗师,”一位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的年轻女孩低声说,“更需要有人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还值不值得过下去。”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李芸结合自身经历,强调:“同伴支持至关重要。经历过同样黑暗的人,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和点燃希望。”
苏念杨因此萌生了新的想法:在艺术疗愈课程之外,建立一个“同伴支持者”体系,让像周玥、李芸这样已经走出阴霾的康复者,经过培训后,去陪伴和引导新入院的伤者。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周景珩也从医学角度提出,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评估与干预系统,从入院开始就关注每一位伤者的心理健康。
艺术的温度
苏念杨的艺术疗愈空间设计进入了深化阶段。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美观和功能性,更注重注入“温度”。
她带着画板,长时间待在工地,捕捉光影在未来的房间内移动的轨迹,思考如何利用自然光营造宁静或充满生机的氛围。她甚至亲自尝试使用轮椅,体验空间是否真正做到无障碍,并根据体验调整了家具布局和扶手高度。
她还发起了一个“征集故事”的活动,邀请项目组成员、未来的医护人员以及关注项目的公众,分享关于“勇气”与“新生”的故事或意象。她计划将这些故事的精髓,通过壁画、雕塑或装饰细节,融入到康复中心的环境之中,让每一处空间都能诉说希望,给予无声的慰藉。
周景珩看着她忙碌而充满热情的身影,眼中满是欣赏与爱意。他知道,苏念杨正在用她的方式,为这座建筑注入灵魂。
远方的回响
“玥光计划”的影响力开始扩散出去。傅老爷子联系的海外康复机构发来了合作意向书,希望能进行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苏念晴和傅时深研发的智能康复设备,也因为在这个项目中的应用而获得了更多关注,有风投机构主动接洽。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听闻此事的普通市民,甚至也有经历过困难的个人,主动联系周家,希望能够捐款或担任志愿者。虽然周家资金充足,婉拒了大部分捐款,但这份社会各界的善意让周家人深受感动。
“我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晚餐时,周翊轩感慨道,“这个项目连接起了太多人的善意。”
灯下的蓝图与泥土
夜晚,周景珩的书房俨然成了项目指挥部。墙上挂着巨大的工程进度表,旁边是苏念杨不断修改的艺术疗愈空间效果图。书桌上,一边是复杂的建筑图纸,另一边是周玥她们精心撰写的康复课程大纲。
周景珩和苏念杨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为某个细节争论,有时又因一个绝妙的点子而相视一笑。他们的爱情,在这共同奋斗的土壤里,添了几分战友般的默契与坚实。
周玥的房间也亮着灯,她正和林烨一起,对着电脑屏幕完善“同伴支持者”的培训手册。她的脸上不再有受伤初期的阴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需要、有价值的光彩。
宋雨霏轻轻推开子女们的房门,送上温热的牛奶,看着他们专注的身影,既心疼又无比自豪。她知道,这些年轻的肩膀,正在扛起的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无数人的希望。
工地上的探照灯彻夜长明,与周家窗口的灯火交相辉映。一方是逐渐成型的水泥钢筋骨架,另一方是充满的理念与灵魂。
砖瓦在垒砌,心灵在靠近。这一章,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只有脚踏实地的前行。而真正的奇迹,往往就孕育在这日复一日的耕耘之中。
喜欢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