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宋,镜像汴梁。
福宁殿的丧钟余音似乎还未完全散去,一种新的、更为冷冽的气息已然弥漫开来。
宫人们步履匆匆,神色惶恐,不敢有多余的言语。
所有人的目光,都悄悄投向了那位如今已毫无争议地站在权力之巅的男人——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并未让人久等。
在确认赵匡胤彻底咽气、并迅速处理完几位可能碍事的兄长旧臣后。
他几乎是以一种迫不及待的姿态,启动了继位流程。
国不可一日无君。
尤其是在这“强敌”陈朝虎视眈眈、内部人心浮动之际。
禅让的戏码在仓促间上演。
由他精心挑选、尚且留在朝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联名上表。
以“国赖长君,社稷为重”为由,恳请晋王殿下顺应天命,继承大统。
表文辞藻华丽,将赵光义颂扬为挽狂澜于既倒的唯一希望。
赵光义自然是“固辞”。
臣子们自然是“再请”。
三请三辞之后。
在一片看似众望所归、实则压抑无比的氛围中。
赵光义终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天下”的托付。
登基大典举办得异常迅速,甚至带着几分草率。
没有过于冗长的仪式,没有万国来朝的盛况。
只是在主要文武官员的见证下,赵光义身着赶制而成的衮服。
在伪宋皇宫的正殿——依旧被称为大庆殿的地方,接受了群臣的朝拜。
他端坐在那张曾经属于他兄长、更早之前属于柴荣、甚至属于更久远帝王的龙椅上,感受着冰冷椅背传来的触感。
目光扫过殿下那些或敬畏、或谄媚、或隐藏着不安的面孔。
一种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的掌控感,终于充盈了他的心胸。
“众卿平身。”
他的声音刻意放缓,带着一种试图模仿的沉稳与威严。
但仔细听去,仍能察觉到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如愿以偿的锐利。
接下来,便是新皇登基后的惯例举措。
大赦天下。
自然,这“天下”仅指光幕这一侧的伪宋疆域。
赏赐群臣。
根据亲疏远近和利用价值,赏格自有不同。
尊封母后。
以及,最核心的一项——改元。
“朕,承天命,继大统,当励精图治,再造太平。”
赵光义朗声道,这是早已准备好的说辞。
“自明年元日起,改元……太平兴国!”
“太平兴国”四字一出,殿中群臣无论真心假意,皆齐声高颂:“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在大殿中回荡。
赵光义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几乎就在“太平兴国”年号被正式宣告、并由此处通过某种无形的规则网络传遍伪宋疆土的那一刻;
在某个超越常人感官理解的、依附于“镜像中原”的幽暗维度之中;
一团原本黯淡、几乎与周围黑暗融为一体的巨大幽影,猛地悸动了一下。
一丝微弱但确实存在的、新的力量,如同溪流汇入干涸的河床,开始注入这团幽影。
铁鸦军主人那沉寂已久、因权限耗尽而近乎枯竭的意识,捕捉到了这来自“剧本”层面的确认反馈。
【节点确认:赵光义继位,改元太平兴国。】
【历史偏离度微幅修正……权限恢复程序启动……】
【能量注入……意识活性提升……】
那如同万载寒冰般的冷漠意志,终于泛起了一丝微弱的波澜。
虽然这点恢复相对于它全盛时期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
虽然它依旧无法直接干预真实世界的陈稳;
但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一个它等待已久的、正确的方向。
“剧本”,仍在以某种扭曲但既定的方式,向前滚动。
“太平兴国……”
而赵光义此刻心中呢喃道。
这是他野心的昭示,也是他对这个扭曲王朝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在他的治理下,这个憋屈的“宋”能真正兴盛起来,至少,要压过对面那个该死的陈朝。
他希望,能终结这南北对峙的“乱世”,实现他心目中的“太平”。
尽管这希望,在知情人看来,是何等的渺茫。
登基仪式结束后,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赵光义甚至没有给自己太多适应新身份的时间,便以雷霆手段,开始了对朝堂的彻底清洗。
那些在赵匡胤时代与他若即若离、或在最后关头仍试图保持中立的官员,纷纷被寻由罢黜。
几个仗着是赵匡胤老臣、对他继位流程略有微词的武将,被明升暗降,调离了实权岗位。
而空出来的位置,迅速被他的晋王府旧僚、以及那些早早投靠、表现“忠诚”的官员所填补。
一时间,伪宋朝堂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旧的利益格局被粗暴地打破,新的权力网络在赵光义的意志下急速编织。
他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朝廷,打造成只听从他一人的高效工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