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
回国后的第一个暑假,邓家的客厅总是热热闹闹的。邓念云已经四岁,抱着邓鑫元从美国带回来的智能机器人玩具,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时不时举着玩具凑到邓鑫元跟前:“爸爸,这个机器人能像你设计的反应釜一样转圈圈吗?”邓鑫元放下手里的科研资料,笑着把儿子抱起来,手把手教他操作机器人,苏晚坐在旁边剥着荔枝,杨贵碧在厨房炖着排骨汤,邓宏国则翻着邓鑫元带回来的获奖证书,嘴角的笑意就没断过——这是三年来,一家人第一次完整地共度暑假,连空气里都飘着团圆的甜意。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屋里的热闹。邓鑫元看了眼来电显示——“校党委办公室”,心里微微一动,接起了电话。
“邓鑫元同志,经学院推荐、校党委初步研究,决定将你作为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人选进行考察,近期会安排考察组到学院开展工作,请你做好准备。”电话里的声音正式而庄重,邓鑫元握着听筒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连怀里的邓念云都察觉到爸爸的紧张,乖乖地停下了吵闹。挂了电话,他望着窗外实验楼里忙碌的师生身影,思绪忍不住飘回多年前——那时他刚接任化工学院教学副院长,面对的是考研率下滑、对口就业率不足50%、科研经费仅百万的困境,办公桌上那份《学科发展评估报告》上的红色批注,至今仍清晰如昨。
而此刻,这份考察通知,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多年坚守与奋斗的最好回馈——他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曾深陷困境的化工学院,真正成为有实力、有口碑、能扛起产业创新与人才培养重任的“硬骨头”院系。
这份推荐,始于他回国报到后不久,与学院老书记张卫国的一次深谈。当时,刚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书记特意回学院,指着办公桌上厚厚一叠学院发展报告,眼里满是欣慰:“鑫元,你出国前把学院的底子打牢了,这三年远程指导也没落下,你看看这组数据——对口就业率从50%到92%,横向科研经费从不足100万到年均800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校企共建实验室、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你不仅把学院的‘硬实力’提上去了,更把师生的心聚在了一起。现在学院党委班子需要一个能扛事、有担当、懂教学又懂管理的带头人,我和院党委班子成员、还有不少老教师都聊过,大家一致推荐你作为党委书记人选。”
邓鑫元当时还略带忐忑:“书记,我这三年主要在学机械技术,回来后刚对接完反应釜项目,党务这块经验不算丰富,怕担不起这份责任。”
“你担得起。”老书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党务工作的核心是凝聚人心、引领方向,这些年你做得比谁都好。出国前,你跑遍重庆12家企业搞调研,带着教师编《化工实战案例集》,这是为学生凝心;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你三顾茅庐帮他们解决配偶工作、组建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制定‘三个优先’激励政策,这是为教师聚力;现在你带着智能反应釜技术回来,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把实验室建到企业车间,这是为学科领航。你心里装着学院、装着师生,这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随后,学院严格按照程序召开民主推荐会。当教职工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荐党委书记人选时,邓鑫元的得票率超过了95%。年轻教师王磊说:“跟着邓院长干有奔头,他把我们的科研方向和企业需求对接得死死的,让我们的研究真正有用武之地;”老教授王启明感慨:“鑫元能把学院从低谷带起来,靠的是踏实和坚持,他懂业务、知人心,当书记我们放心;”就连学生代表也在座谈会上直言:“邓院长会帮我们分析职业规划,带我们去企业实习,他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也知道学院该往哪走,我们相信他。”
考察组进驻那天,邓鑫元正在“绿色化工创新中心”和师生们调试新引进的反应装置——这是他回国后牵头引进的第一台大型设备,能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化工反应。考察组没有打扰,而是先与学院领导班子、骨干教师、学生代表逐一谈话,再仔细查阅他的工作台账——12本写满批注的企业调研笔记,记录着课程改革从设想落地的每一个细节;《人才激励办法》里“三个优先”政策的修订草稿,见证着他为留住青年教师反复修改方案的努力;学生就业跟踪表上密密麻麻的备注,藏着他对每一个学生职业发展的牵挂。当看到这些带着温度的资料时,考察组组长由衷地说:“邓鑫元同志的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懂业务又善团结,完全符合党委书记的任职要求。”
一周后,考察结果公示——邓鑫元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基础扎实,顺利通过考察。又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正式下发了任命文件:“经研究决定,任命邓鑫元同志为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