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
邓念云满周岁那年,重庆的秋老虎格外执拗,九月末的阳光仍带着灼人的温度,透过江城理工大学行政楼的窗户,落在邓鑫元办公桌上的两份文件上。一份是化工学院年度学科建设报告,封面上贴着学院实验室里学生操作反应釜的照片;另一份是校国际交流处送来的“赴美访学深造申请表”,表格右上角印着“机械与制造专业——本校王牌学科”的字样,墨迹鲜亮得有些刺眼。
邓鑫元指尖划过“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校名,耳边还回荡着校长上午的话:“鑫元,这是学校重点推送的名额,机械与制造专业全美top5,汪伟仁也申请了,你们俩同批进校,现在一个化工学院院长一个机械学院副院长,一起去深造,回来能推动跨学科融合,给学校带起新的科研团队。”
他抬头看向窗外,不远处的化工实验楼里,隐约能看到学生们穿着白大褂忙碌的身影。二年前,他刚接任化工学院院长时,学院的科研平台还很薄弱,这几年他牵头建了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引进了5位高层次人才,可他总觉得还不够——化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反应设备、精密分离装置这些领域,都需要机械制造的支撑,他必须系统补上这一课。
“在想啥呢?”苏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手里拎着保温桶,里面是杨贵碧炖的排骨汤,“妈说你中午没回家,让我给你送点汤。”
邓鑫元接过保温桶,却没打开,只是把申请表推到苏晚面前:“学校有个去美国读博的名额,机械与制造专业,要去三年。”
苏晚拿起表格看了一眼,指尖顿了顿,随即抬头笑了笑:“挺好的啊,你不是一直说想补机械制造的课吗?密歇根大学的这个专业,我之前听搞工程的朋友提过,实验室里的智能设备都是顶尖的,对你搞化工装备研发肯定有帮助。”
“可念念刚满周岁,爸妈年纪也大了,学院的事也离不开人……”邓鑫元的话没说完,就被苏晚打断。她伸手揉了揉他的眉心,这个动作从他们谈恋爱时就有,总能抚平他的焦虑:“爸妈昨天还跟我说,你要是有机会出去深造,他们全力支持,念念有他们带,你放心。学院那边,你不是说李副院长经验丰富吗?你走之前把工作交接好,远程也能指导,不会出问题的。”
邓鑫元看着苏晚眼底的支持,心里暖得发疼。他想起去年念念周岁宴上,杨贵碧抱着孙子,笑着说“你爸搞化工还惦记着机械,去学学本事,以后搞研究更顺手”;邓宏国则拍着他的肩,说“男人要干大事,家里有我们,你尽管去闯”。原来,他的顾虑,家人早都替他想好了。
当天晚上,邓鑫元在书桌前填完了申请表。台灯下,他一笔一划地写着“研究方向:智能机械设计在化工装备中的应用”,笔尖顿了顿,又在备注里加上“希望能推动机械与化工跨学科融合,助力国内化工装备升级”。
一周后,校党委会议上,邓鑫元和汪伟仁的申请全票通过。散会后,汪伟仁拍着他的肩笑:“鑫元,没想到咱们俩又要做同学了。想当年一起进学校试讲,你讲《化工原理》,我讲《制造工艺》,现在一个化工院长一个机械副院长,一起去学机械,说出去都没人信。”
汪伟仁比邓鑫元大一岁,两人同批进入重庆工业大学,同分在机械于制造学院,当年一起在青年教师公寓住隔壁,后来邓鑫元调化工学院任副院长,汪伟仁则专注机械学科建设,成了机械与制造学院的副院长。两人性格互补,邓鑫元踏实内敛,汪伟仁外向活络,这些年在跨学科项目上互相帮衬,关系一直不错。
“到了那边,可得靠你多照应,我这机械基础不如你扎实。”邓鑫元笑着说。汪伟仁摆摆手:“咱们互相照应,我已经查了,密歇根大学离安娜堡市区不远,咱们可以合租一套公寓,既能省点房租,也能有个伴——你做饭好吃,以后晚饭就靠你了,我帮你补机械理论。”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签证、订机票、收拾行李,还要交接学院工作,邓鑫元的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可每天再忙,他都会抽出两个小时陪念念。早上起来给孩子冲奶粉,看着小家伙攥着奶瓶咕咚咕咚喝得香;晚上下班回家,抱着念念在客厅转圈,听他含糊地喊“爸爸”,小胳膊紧紧搂着他的脖子,奶香味儿蹭得他满衣襟都是。
出发前一周的周末,邓家办了个小聚,李建国、熊坤、谭云喜、双军、丁海、李月菇、苏晓、苏磊、周从达都来了。谭云喜特意从北京赶回来,给邓鑫元带了台最新的笔记本电脑:“鑫元,到了美国用这个,配置高,做设计、跑模拟都方便。”
李建国端着酒杯,拍了拍邓鑫元的手:“出去了好好学,别惦记学院。化工和机械结合是大趋势,你把真本事学回来,咱们学院就能牵头搞智能化工装备研发,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