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执事的举荐很快便有了结果。三日后,许木接到了调令,正式从丁区调入丙区,负责照料丙区西苑的十亩青雾茶。
消息传开,在丁区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有弟子羡慕,有弟子不解,更多的则是觉得许木走了大运。毕竟,从一个照料基础药材的杂役,一跃成为负责低阶灵植的专职弟子,这在外门并不多见。
唯有陈执事和许木自己清楚,这份“运气”,是建立在那些看似无用的“深耕”、“伴生”之上,建立在那片长势远超同侪的药田之上。
办理交接手续时,许木将自己记录的、关于丁区那片药田的优化心得,毫无保留地留给了接手的弟子。那弟子起初还有些不以为意,待翻看几页后,脸色渐渐变得郑重,看向许木的眼神也带上了几分敬意。
踏入丙区,灵气浓度明显比丁区高出一截。布局也更为讲究,阡陌纵横,划分规整,每一片灵植区域都有简单的聚灵、调温阵法维持。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灵植特有的芬芳,沁人心脾。
负责引领的是一位姓王的丙区老资格弟子,面色严肃,语气刻板:“丙区西苑,青雾茶十亩。每日需以寅时、午时、酉时收集的无根水,混合三分‘碧波潭’活水浇灌,水量需精准,过多则烂根,过少则叶枯。每月需施‘草木灰’灵肥一次,不可多用。茶树易生‘茶蚜’、‘枯叶病’,需每日巡查,及时发现处理…”
他语速极快,条条款款,规矩森严,与丁区相对宽松的管理截然不同。
许木凝神静听,将每一个要点牢记于心。
来到西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依着缓坡种植的茶树,约半人高,叶片呈青灰色,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如同晨雾般的灵气,这便是青雾茶名字的由来。只是仔细看去,部分茶树的叶片色泽不够鲜亮,甚至有些叶片边缘微微卷曲,显露出些许萎靡之态。
王姓弟子指着这些茶树,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刁难:“许师弟,你初来乍到,便负责这片茶林。不瞒你说,这片青雾茶不知为何,近几个月长势一直不佳,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前任弟子便是因此被调离。希望你…好自为之。”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留下许木独自面对这十亩略显病态的茶林。
许木并未因对方的语气和茶林的状况而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他放下简单的行囊,没有立刻开始按照规程操作,而是如同在丁区时一样,走到第一株茶树前,伸出手,轻轻抚摸那青灰色的叶片。
指尖触碰到叶片的瞬间,《百草鉴》中关于青雾茶的详细信息便自然浮现,同时,一股极其微弱、却清晰可辨的“情绪”波动,传入他的感知。
那是一种…干渴与沉闷交织的感觉。
许木闭上眼,神识缓缓散开,如同无形的触手,轻轻探入茶树的根系,探入其枝叶。他“看”到了根系所在的土壤,虽然湿润,却缺乏一种“活性”,灵气流转滞涩;“看”到了叶片内部细微的脉络中,灵气运行不畅,如同淤塞的河道。
“并非缺水,也非肥力不足…”许木沉吟,“是土壤板结,灵气不通,加之…此地光照似乎过于强烈了些,虽有薄雾遮挡,但青雾茶性喜柔光,长时间承受坡地全日照,叶脉受损,导致灵气运转不畅,故而呈现萎靡之态。”
他睁开眼,心中已有计较。常规的浇水施肥,治标不治本。需改良土壤,调整光照。
但这在规矩森严的丙区,擅自改动种植环境,是冒险之举。
许木思索片刻,决定双管齐下。他先严格按照王姓弟子交代的规程,进行日常的浇水、巡查,记录下每一株茶树的具体状况,做出恪尽职守的姿态。
同时,他利用傍晚收工后的时间,悄然行动。他并未大动干戈,而是从附近山林中,挖来一些腐殖质丰富、自带疏松特性的“黑土”,混合着捣碎的枯叶和少量他自行配置的、能微弱改善土壤灵气的药渣,极其小心地在每株茶树的根部,覆盖上薄薄的一层,并轻轻松动表土,避免伤及根系。
对于光照问题,他无法移动茶树,也无法搭建遮阳棚。但他发现,西苑边缘生长着几丛茂盛的“月光藤”,此藤夜间能散发微光,白日叶片宽大,能投下不错的阴影。他小心地将这些月光藤的枝条引导、固定,让它们的阴影在午时最烈的几个时辰,恰好能覆盖住长势最差的几片区域的茶树。
这些工作,他做得极其隐蔽,进度缓慢,每日只改造一小片区域,且都是在无人注意的时辰进行。
数日之后,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那些被他改良过土壤、调整过光照的茶树,最先出现了反应。卷曲的叶片缓缓舒展开来,黯淡的青灰色逐渐转向一种莹润的青灰,笼罩在叶片周围的那层“雾气”,似乎也浓郁了一丝。整体散发出的生机,明显强于其他区域。
许木心中暗喜,却不动声色,依旧每日按部就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