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霍然起身,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他沉声问道:“敌军主攻方向在何处?兵力如何布置?”
“回陛下,敌军主力集中于谷口,由盖苏文亲自坐镇。另有两支偏师,约各万人,正在尝试攀爬东西两侧山脊,意图占据制高点!”
“果然来了。”李世民冷笑一声,“传朕将令:尉迟恭,死守谷口,寸步不让!程名振,分兵阻击攀山之敌,绝不能让敌军占据山脊!其余各部,依营寨固守,没有朕的命令,不得擅自出战!”
“遵命!”
战鼓擂响,唐军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谷口处,杀声震天。尉迟恭如同一尊黑色煞神,手持双鞭,立于阵前,指挥唐军凭借提前设置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高丽军如同潮水般的进攻。箭矢如蝗,炮石呼啸,每一次冲击都在谷口留下层层叠叠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土地。
东西两侧山脊上,亦是激战正酣。程名振挥舞马槊,身先士卒,将试图登顶的高丽士兵一次次砍落山崖。山势陡峭,不利于大军展开,唐军占据地利,暂时稳住了阵脚。
李世民亲临前线,在距离谷口不远的一处高地上指挥若定。他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陛下万岁!”的呼喊声甚至压过了战场上的厮杀声。
然而,高丽军人数占优,且是有备而来。盖苏文用兵狠辣,不计伤亡,轮番猛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唐军虽然英勇,但兵力与体能的劣势开始显现。谷口防线数次被突破,全靠尉迟恭率亲兵死战,才勉强将敌军压回。两侧山脊的争夺也愈发惨烈,程咬金部伤亡渐增,防线开始松动。
更糟糕的是,到了傍晚,斥候带来了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陛下!我军通往山外的所有小路,均已被敌军切断!后勤补给线……彻底断了!”
帐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被围困,补给断绝,敌军数倍于己,持续猛攻……这凤凰山,竟真的成了一处绝地!
长孙无忌面色凝重:“陛下,敌军势大,硬拼恐难持久。为今之计,或可尝试夜间组织精锐,寻敌薄弱处突围。”
李世民沉默不语。突围?谈何容易。盖苏文既然布下此局,岂会留下破绽?夜间突围,一旦被识破,便是全军覆没之局。他走到帐外,望向谷口方向,那里依旧火光冲天,杀声不绝。又抬头望向暮色沉沉的天空,心中那股自淤泥河之后便萦绕不去的压抑感,愈发沉重。
难道,金龙显圣,也难改此困局?天意,究竟何为?
接下来的数日,成了唐建军史上最为艰难的时光。盖苏文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将唐军困死、耗死在凤凰山。他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总攻,而是采取围而不攻,辅以不断骚扰的策略。炮车日夜不停地向谷内抛射巨石、火球,箭矢如同下雨般落入唐营。唐军士卒不得不时刻紧绷神经,躲避攻击,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与精神都在急速消耗。
最大的危机,来自于粮草与水源。
随军携带的粮草本就不多,淤泥河损失一部分后,更是捉襟见肘,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后,也只能再支撑三五日。
山谷内的溪流虽未断,但取水的士兵时常暴露在敌军弓箭手的射程之下,取水变成了一场用生命进行的赌博。伤亡数字每天都在攀升,伤兵营人满为患,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绝望的情绪,如同山谷中的瘴气,开始悄然蔓延。即便有金龙显圣的光环,在饥饿、干渴、疲劳和死亡的持续威胁下,部分士卒的信念也开始动摇。私下里,开始出现一些怨言和质疑。
李世民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他每日巡视各营,亲自慰问伤兵,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体弱的士卒,甚至亲自到溪边危险区域监督取水,以稳定军心。但他的内心,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眼窝深陷,嘴唇因干渴而开裂,昔日英武的面容染上了深深的疲惫。
他再次登高望远,看着山谷外围密密麻麻的敌军营寨,如同铁桶一般。尝试组织的几次小规模夜间出击,都如同石沉大海,未能撼动敌阵分毫。
“莫非……朕真要困死于此?”这个念头再次浮现,比在淤泥河畔时更加清晰,也更加冰冷。他不怕死,但他肩负着整个大唐的国运,肩负着数万忠诚将士的性命!若东征大军覆灭于此,对初创的大唐帝国将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第四日,黄昏。粮草将尽,最后一点米粮熬成的稀粥,几乎能照出人影。军中已开始宰杀伤重不治的战马充饥。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李世民独自立于帐外,望着西天那如血般的残阳,一股深沉的无力感攫住了他。他缓缓闭上双眼,在心中默祷:“皇天后土,若李世民果真有负天命,愿以一身承担所有罪责,但求放过朕麾下这些忠诚的将士……若天不亡唐,请再示朕一线生机……”
就在他祷祝方毕,心神激荡之际——
“呱——呱——!”
一阵突兀的、嘈杂的鸦鸣声,自天际传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