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喊得再响,也需要落实到笔尖上的每一分。
期中动员大会的第二天,高一(14)班的学习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之前是部分学生在努力,拉动着整个班级缓缓前行;那么现在,就是整部机器的所有齿轮,都开始嘎吱作响,协同运转起来。
杨明宇深知,要将那份宏大的《作战计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分数,就必须将其分解成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个小时的具体任务。
他的第一步,是深化“小组合作制”。
之前的“理科攻坚组”只是一个雏形,现在,他将全班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每组六到七人。分组的原则堪称艺术:每个小组都强制性地包含了“尖刀连”、“磐石营”和“敢死队”三个梯队的成员。
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金字塔式的“帮扶生态链”。
“从今天起,你们小组的成绩将进行捆绑式评估。”杨明宇在班会上宣布了新的规则,“期中考试后,我们会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进步分值’。排名第一的小组,将获得班级基金的重奖。而排名末位的小组……将负责未来一个月全班的卫生打扫工作。”
这个规则一出,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哀嚎和激动的议论。
“卧槽,这不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吗?”
“这是连坐,都社会主义社会了,班主任还玩连坐制度,我王某人不服!”
“我们组有个大神林天,不是躺赢了?”
“你想得美!你看看你们组的‘敢死队’成员是谁?他的分数要是提不上去,林天考满分都拉不回来!”
学生们迅速地意识到,杨明宇这一招的“险恶用心”。这彻底杜绝了尖子生单打独斗的可能性,也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再是为自己一个人学习,他们的每一分,都关乎整个小组的荣誉和利益。
林天的小组里,就被分进了两个全班闻名的“老大难”。他看着那两人一脸“我完蛋了”的表情,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压力山大”。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心里却明白,杨老师这是在逼着他,必须把“教是最好的学”这句话,贯彻到底。
而那些“敢死队”的成员,则被同组的“尖刀”和“磐石”们,像珍稀动物一样保护和监督了起来。
“喂,张伟,这个单词你今天必须背会,不然我们组就完蛋了!”
“陈静,你快帮李磊看看,他这篇作文到底怎么才能多写两百个字?”
一种全新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内卷”开始了。
杨明宇的第二步,是制定“个性化任务清单”。
他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将每个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根据他们的梯队任务,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份《期中考试提分任务清单》。
给林天的清单上写着:“在保证数学和物理满分冲刺的前提下,将你的化学成绩从70分提升到85分以上。方法:利用你的逻辑优势,梳理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而不是死记硬背。”
给赵敏的清单则是:“生物是你的强项,必须保住。你的弱项是英语,本次目标是从65分提到80分。方法:放弃复杂的语法,将高考要求的3500个单词,按主题分类,每天利用课间碎片化时间,强行记忆50个。我已将分类表发给你。”
而当“敢死队”成员王虎惴惴不安地走进办公室时,他拿到的清单让他愣住了。
上面没有复杂的学习要求,只有几条简单粗暴到近乎“无赖”的指令:
【王虎同学“保30争40”作战指令】
语文: 放弃所有阅读理解。你的唯一任务,是考试时用一个半小时,给我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主题不限,内容不限,写不出来就抄前面的阅读材料,但必须写满格子,字迹工整。
数学: 不用看大题。把初中数学课本里关于“集合”、“函数定义”的部分看懂。考试时,把所有选择题都用你最喜欢的那个选项(比如C)填满。剩下的时间,用来检查你唯一会做的集合题。
英语: 不用记语法。把附在后面的《100个最基础动词和名词表》给我抄写五十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考试时,把作文里的这100个词,翻来覆去地用。
王虎看着这份清单,眼眶有些发热。这是第一次,有老师没有因为他成绩差而骂他,而是如此“煞费苦心”地为他设计了一条他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拿分的“捷径”。
“老师……我……”他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王虎,”杨明宇拍了拍他的肩膀,神情严肃,“别小看这份清单。这是我们14班的‘秘密武器’。你多拿的每一分,都是在为集体做贡献。执行它,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王虎猛地抬头,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有了明确的“作战计划”和“个性化任务清单”,整个14班就像一台被输入了精确指令的机器,开始高效地运转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