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母巢长期封印监测站 1 号站的主控室内,“本源能量监测仪” 的屏幕正显示着淡绿色的波形 —— 被四色封印层包裹的母巢本体,混沌本源能量浓度稳定在 0.3 单位,封印层的能量强度维持在 12 单位,符合阶段性封印的安全标准。守护团成员陈默正按流程记录数据,他是机械时空的能量工程师,擅长解析复杂能量波动,已在监测站值守 3 个月。
“第 92 天监测数据:本源能量浓度 0.3 单位,封印层完整性 98%,无能量泄漏迹象。” 陈默将数据上传至混沌溯源指挥中心,指尖划过屏幕上母巢的三维模型 —— 模型表面的四色封印层如同坚固的铠甲,只有在母巢核心位置,偶尔会闪过一丝微弱的猩红光芒,那是混沌本源能量的残留痕迹。
然而,就在陈默准备关闭监测仪时,屏幕突然泛起淡红色的涟漪,本源能量浓度的数值从 0.3 单位缓慢升至 0.4 单位,同时,监测仪的 “封印层裂隙探测” 模块弹出红色提示:“母巢核心区域封印层出现 0.01 毫米裂隙,检测到微量本源能量泄漏。”
“奇怪,昨天还一切正常,怎么会突然出现裂隙?” 陈默皱起眉头,调出核心区域的高清监测画面 —— 画面中,四色封印层的交汇处,确实有一道几乎不可见的黑色细纹,淡红色的本源能量正从细纹中缓慢渗出,如同血液般在封印层表面流动。
他立刻按下紧急通讯按钮:“1 号监测站紧急报告!母巢核心封印层出现裂隙,本源能量浓度异常上升至 0.4 单位!请求技术支援!”
混沌溯源指挥中心内,林风刚结束跨时空防御协作会议,听到通讯后立刻调取 1 号站的监测数据。屏幕上,本源能量的波形正以每小时 0.02 单位的速度缓慢上升,封印层裂隙的宽度虽未扩大,但渗出的能量中,检测到了 “活性混沌粒子”—— 这种粒子具备自我复制能力,若不及时处理,会逐渐腐蚀封印层,导致裂隙扩大。
“活性混沌粒子是混沌本源能量的核心成分,之前封印母巢时,我们以为已彻底阻断其活性,没想到还残留着!” 星衍快速分析数据,语气凝重,“若按当前速度,1 个月后本源能量浓度将突破 1 单位,封印层裂隙会扩大至 0.1 毫米,届时可能引发小规模能量泄漏,甚至唤醒休眠的混沌残魂!”
紫瑶展开精神力网,覆盖母巢本体及周边区域:“我的精神力感知到,泄漏的本源能量正沿着封印层的纹路扩散,在母巢表面形成‘能量流痕’。这些流痕会吸引混沌空间中的游离能量,加速活性粒子的复制速度。我们必须在流痕形成能量网络前,堵住裂隙,中和活性粒子!”
墨尘提出解决方案:“需要研发‘本源能量加固技术’—— 一是制作‘封印修复凝胶’,用星核水晶粉末、暗物质粒子与生命本源能量混合,涂抹在裂隙处,能快速填补细纹,同时中和活性粒子;二是在母巢周边搭建‘本源能量吸附塔’,通过暗物质能量场,吸附泄漏的本源能量,防止其扩散;三是升级封印层的能量供应系统,将四色复合能量的输出强度提升 20%,增强封印的稳定性。”
玄真长老补充道:“守护团需组建‘封印修复小队’,携带修复凝胶与便携吸附设备,前往母巢核心区域执行修复任务。但母巢表面仍残留低浓度混沌能量,小队需穿戴‘强化版抗本源能量防护服’,确保安全。”
经过两小时的讨论,应对方案确定。林风做出部署:“星衍、铁穹负责研发封印修复凝胶与本源能量吸附塔,72 小时内完成;墨尘、冷轩组建封印修复小队,共 6 人,携带便携设备,待凝胶研发完成后前往 1 号监测站;木汐负责升级封印层的能量供应系统,协调各监测站的能量储备,确保修复期间封印层能量稳定;我与紫瑶前往 1 号监测站,现场指挥修复任务。”
星衍与铁穹立刻投入研发工作。在指挥中心的材料实验室,星衍将星核水晶研磨成纳米级粉末,与暗物质粒子按 3:2 的比例混合,再注入绿色的生命本源能量 —— 能量与粉末、粒子融合时,产生淡蓝色的化学反应,形成半透明的凝胶状物质。
“修复凝胶初步研发完成!” 星衍将凝胶涂抹在模拟封印层的裂隙上,凝胶瞬间覆盖细纹,淡红色的活性粒子接触凝胶后,立刻被绿色能量中和,化为无害的能量粒子,“凝胶的修复效率达 98%,中和活性粒子的速度是预期的 1.2 倍,但在高浓度本源能量环境中,凝胶的稳定性会下降,需要加入‘抗腐蚀添加剂’。”
铁穹则快速设计本源能量吸附塔的结构 —— 塔高 50 米,主体由超合金与星核水晶构建,顶部装有暗物质能量发生器,能释放直径 10 公里的能量场;底部的吸附口可将泄漏的本源能量吸入塔内,通过内部的 “能量转化装置”,将其转化为淡白色的灵脉能量,供监测站使用,实现 “废物利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