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湖智慧园区回来后,林辰和赵伟的联系就没断过。每天晚上,两人都会通上一两个小时的电话,从行业政策聊到技术细节,从市场需求谈到盈利模式 —— 林辰凭借前世对智慧城市发展的预判,提出 “以智能安防为切入点,逐步拓展智慧社区、智能交通” 的三步走战略,还详细规划了首年的目标:拿下 3 个社区安防项目,搭建核心技术团队,实现营收破百万;赵伟则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补充了供应链管理、施工成本控制等实操细节,两人的思路越聊越契合,合资创业的念头也从 “初步设想” 变成了 “具体方案”。
一周后,两人约在市区的咖啡馆见面,正式敲定合作细节。赵伟提前打印好了合作草案,推到林辰面前:“兄弟,我琢磨了一下,我这边出 200 万现金,占股 60%,主要负责工程落地、供应链对接;你出技术和资源,包括项目规划、市场拓展,占股 40%,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体运营。你看怎么样?”
林辰拿起草案,逐字逐句地看 —— 股权分配、职责划分、利润分成、退出机制,每一项都写得清晰明确,没有丝毫含糊。他心里清楚,赵伟愿意让他以 “技术入股” 的方式占 40% 股份,还把运营权交给自己,既是认可他的能力,更是出于十足的信任。林辰抬起头,郑重地说:“赵哥,你的诚意我记在心里。我补充一点:首年利润咱们不分红,全部投入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争取尽快做出标杆项目,你看行吗?”
“我正有此意!” 赵伟一拍桌子,眼里满是认可,“做实业就得沉下心,不能急着赚钱。就按你说的来,咱们先把公司的根基扎稳!”
两人敲定合作方案的当天,赵伟就把消息告诉了妻子刘姐。没想到刘姐一听就皱起了眉,晚饭时忍不住劝他:“老赵,你是不是太冲动了?林辰才二十多岁,比咱们儿子还小,你跟他才认识多久,就敢投 200 万?万一他经验不足,把钱亏了怎么办?”
赵伟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我跟林辰聊了这么久,他可不是嘴上没谱的年轻人。你还记得去年我跟你说的那个园区安防项目吗?当时我琢磨了半个月都没理清盈利点,林辰一眼就指出‘可以通过后期运维收费’,还帮我算了成本账;还有他做的三年规划,连政策补贴申报、技术迭代节奏都考虑到了,比我见过的那些四五十岁的老总都周全。我信他,不是信他的年纪,是信他的眼光和思路。”
刘姐还是有些犹豫,直到签合同的前一天,赵伟特意把林辰请到家里吃饭。饭桌上,林辰没有说空话,而是拿出了一份厚厚的 “首年项目可行性报告”,从目标客户画像、竞争对手分析,到具体项目的成本测算、预期收益,甚至连可能遇到的风险(比如施工延期、资金短缺)和应对方案都写得明明白白。刘姐翻着报告,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数据,心里的顾虑终于消散,轻声说:“林辰,是我之前想多了,以后公司的事,你们俩多费心。”
签合同的那天,阳光格外好。两人约在律师事务所,当着律师的面,在《股东合作协议》《公司章程》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落笔的瞬间,林辰的手微微有些颤抖 —— 前世他创办辰星科技时,是孤注一掷的破釜沉舟;而这一世,有信任他的合作伙伴,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更有守护家人的底气,这份创业的初心,比前世更坚定,也更温暖。
拿到营业执照后,林辰立刻开始选址。他没有选择市中心的写字楼 —— 那里租金太贵,不适合初创公司;也没有选偏远的厂房 —— 不利于吸引人才。最终,他把目光落在了高新区的科技园区 —— 这里不仅有政府出台的 “初创企业租金补贴” 政策(前两年租金减半),还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方便对接资源、招聘人才。
林辰带着赵伟一起去看办公室,最终选定了园区 3 号楼的 102 室 ——100 平米的空间,分为办公区、会议室、茶水间,采光充足,视野开阔。站在空旷的办公室里,赵伟笑着说:“以后这就是咱们的‘根据地’了,得好好布置一下。” 林辰点头:“办公家具要实用为主,会议室得多装几个插座,以后客户来谈项目方便;茶水间放个冰箱和微波炉,员工加班能热饭。”
接下来就是招兵买马。林辰没有盲目招聘,而是先制定了 “核心团队组建计划”:首月先招 3 个人 ——1 名技术工程师(负责安防系统调试)、1 名项目经理(协助赵伟对接工程)、1 名行政兼财务(负责日常运营)。他没有在招聘网站上大海捞针,而是通过两个渠道精准找人:一是让赵伟推荐熟悉的技术人员(知根知底,靠谱);二是联系本地高校的计算机系、自动化系,招聘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强,薪资成本低,还能享受政府的 “应届生就业补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