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的尘埃落定,让辰星科技的业务版图彻底覆盖智慧城市全领域 —— 从工业互联网的设备互联,到智慧交通的信号调度,再到智慧医疗的数据管理,业务线如织网般铺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市值已稳步攀升至 500 亿规模,会议室大屏幕上跳动的营收曲线,像一条昂扬向上的箭头,映得在场高管们脸上都洋溢着笑意。
可林辰却没跟着放松,他手指轻点桌面,目光落在 “流动资金储备 45 亿” 的数字上,眉头微蹙。会议结束后,高管们陆续离开,唯有赵伟被他单独留下。办公室里只剩下两人,林辰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开门见山:“老赵,现在主营业务基本稳了,但手里躺着几十亿流动资金,光吃利息太浪费。我想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往更有潜力的赛道布局。”
赵伟愣了一下,端着咖啡杯的手顿在半空,随即反应过来,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你是想把投资当成第二增长曲线?用资本撬动新技术,反过来还能给辰星的主业铺路?” 林辰转过身,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行业报告,摊在办公桌上,指尖划过 “新能源”“人工智能” 的标题:“这两个是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新能源电池技术突破了,能帮我们的智慧城市搭建更高效的能源体系;人工智能成熟了,可以和现有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深度融合。成立‘辰星投资公司’,一来能赚投资回报,二来能提前锁定优质技术资源,等于是给辰星的未来买份保险。”
赵伟翻看着报告,频频点头:“这思路靠谱。不过投资圈水太深,得找个懂行的人牵头。” 林辰早有打算,笑着说:“我已经联系了张磊,之前在红杉负责硬科技投资的那个,他手里有不少优质项目资源,也愿意来咱们这儿掌舵。”
半个月后,“辰星投资公司” 在辰星科技总部大楼的顶层正式挂牌。成立大会上,投资团队二十多人整齐列队,林辰站在台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专业的面孔,语气严肃:“咱们做投资,不能跟着热点瞎起哄。要沉下去调研,看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不是真有壁垒,团队是不是真有执行力,要找那些能解决行业痛点、真正有潜力的‘明日之星’。” 新上任的投资总监张磊站在一旁,补充道:“林总说得对,我们接下来会聚焦新能源和 AI 领域,每个项目至少经过三轮尽调,绝不踩坑。”
没过多久,张磊就带着一个项目找到了林辰。他抱着厚厚的调研报告走进办公室,将一份名为 “绿能科技” 的资料放在林辰面前:“这家企业主攻固态电池,技术在国内能排进前三。他们的电池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电池高 30%,充电半小时就能满电,安全性能也更好,就是缺资金扩产能,现在卡在量产的关键节点。” 林辰仔细翻阅报告,从技术参数到市场分析,每一页都看得格外认真,末了抬头:“光看报告不够,我得亲自去他们的研发中心看看。”
一周后,林辰带着张磊和技术团队,驱车前往绿能科技位于郊区的研发基地。实验室里,创始人李阳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一块巴掌大的电池样品,递到林辰面前:“林总,您看,这就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固态电池,已经通过了针刺、挤压、高温等严苛的安全测试,成本比去年下降了 15%。一旦量产,既能供新能源汽车用,还能做储能电站,市场空间特别大。”
林辰接过样品,手感比传统锂电池更轻薄,他追问:“现在量产的瓶颈在哪?生产线调试好了吗?” 李阳叹了口气:“生产线图纸已经画好了,但建一条生产线要 5 个亿,我们现在只能凑出 3 亿,还差 2 亿。” 林辰心里有了数,和张磊对视一眼,当场拍板:“辰星投资愿意注资 2 亿元,占股 20%。不过我们有个要求 —— 除了资金,我们还会帮你们对接辰星的供应链资源,比如电池外壳的供应商、检测设备厂商,加快你们的量产速度。”
李阳听到这话,激动得握住林辰的手,声音都有些发颤:“太感谢了!有辰星的支持,我们三个月内就能投产!” 双方当天就签订了投资协议,辰星投资正式成为绿能科技的第二大股东。
接下来的一年里,林辰几乎每个月都会和李阳通一次电话,了解项目进展。有一次,绿能科技在电池正极材料采购上遇到困难,林辰立刻协调辰星科技的供应链团队,帮他们对接了一家国内顶尖的材料厂商,解决了燃眉之急。在辰星的支持下,绿能科技的固态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很快就和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生产线也开足马力,月产能从最初的 1GWh 提升到 5GWh。
一年后,绿能科技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开盘当天,股价从发行价 18 元一路飙升,最终以 72 元收盘,较发行价上涨 200%,市值突破 100 亿。辰星投资当初 2 亿元的投资,瞬间增值到 10 亿元,回报率高达 5 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